banner_6_1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Elderly Services
再也不是夢 — 白髮婆婆
染髮扮靚、重遊舊居、出席婚宴……這些事情看似不難完成,有誰想到對於一些長者而言,能夠做到這些平常事已教他們樂上半天,甚至是無憾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不再漂亮了…」 聖公會護養院(下稱「護養院」)的李婆婆(化名)年逾六旬,患有輕微認知障礙症、高血壓、慢性心臟病,身體機能轉弱前,生活自由自在、多姿多采,旅行、看戲、聽演唱,她樣樣喜歡,但最開心還是自己染髮扮靚。可惜的是,李婆婆中風後,雙腳變得行動不便,起居和出入也需要別人協助的她,沒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一天,護養院的同工看見李婆婆輕拂頭髮,鏡中的她略顯悶悶不樂,更喃喃自語: 「不再漂亮了……」。細心觀察下,始發現原來婆婆因為頭上白髮,令自己顯得蒼老而感失落,但她又無法再自己染髮。   負責照顧婆婆的社工羅家琪姑娘見狀,希望為婆婆解決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她特意上網做點資料搜集,例如看看哪個品牌的染髮劑較好,不會引致皮膚敏感;或是染髮手勢有沒有竅門,不會弄痛頭皮等等。   在院舍生活的長者,除了需要照顧及醫療等專業服務外,家人的愛及關懷也非常重要。於是,在萬事俱備之際,羅姑娘特意找來了一個人為婆婆染髮扮靚,令這個小任務更有意義、婆婆更加驚喜和快樂。   以行動去愛 李婆婆有一個感情深厚的弟弟,每星期也會找三至四天時間前來護養院探望姐姐。「弟弟可以說是婆婆的主要照顧者,由於家庭關係,弟弟自小在家中便扮演「保護者」的角色。他要照顧母親,又有自己的家庭需要打點,居住的地方離院舍也甚遠,但依然風雨不改前來探望姐姐。她們這份姐弟情,真的令同工們感動。」羅姑娘說。   羅姑娘邀請了他為婆婆染髮。在染髮時,弟弟小心翼翼地為李婆婆梳頭,將絲絲白髮染成栗色,過程中二人沒有太多言語的交流,但婆婆的臉上一直掛着笑容。「顏色太深了,看上去真像假髮呢﹗」完成後李婆婆被問到頭髮染得怎樣,雖然嘴巴這樣回應,但她燦爛的笑容卻把她出賣了。   以另一方式圓夢 不是每個長者也可以像李婆婆一樣,能夠簡單直接完成心願,遇上現實阻礙時,同工會動動腦筋,盡力嘗試用其他方法或者另一方式替長者圓夢。   「曾經有一位出入需要坐輪椅、身體能力較弱的婆婆,她本身是水上人,舊居位於坑口的棚屋。婆婆一直希望回舊居走走,但為了婆婆的安全及健康,真的無法安排她離院,所以同工利用視像通訊軟件,帶她『親身』回家,看看家中的傢俬、看看從前種下的果樹茁壯成長,這樣已經令她心滿意足了。」羅姑娘說。   入住護養院的老友記,大多數會在院中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他們或多或少有心願希望完成。「令老友記達成心願,有尊嚴、快樂及不帶遺憾地生活,是同工們使命, 亦是大家工作的最大動力。」羅姑娘肯定地說。
Read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提升生活質素及歸屬感 康恩園為會員設計「動感天地」
復康人士要在院舍生活得愉悅康泰,不但有賴中心及同工的悉心照顧,一個活潑輕鬆、色彩繽紛的環境也十分關鍵。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康恩園的同工早前就動動腦筋,花心思設計了一個名為「動感天地」的地方,藉以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及對院舍的歸屬感。   小改動帶來的好處 「動感天地」位於康恩園院舍大樓一樓的開放空間,該位置前身是用來展覽會員的藝術及陶瓷作品,適逢院舍希望重新構思如何利用這個地方,所以同工決定為它進行大變身。「同工留意到會員閒時喜歡到院舍樓下的公園聚集、休息,而我們也知道色彩以及開揚的環境,對會員的情緒有不少好處,所以設計時決定在這方面多花心思。」康恩園服務總監袁玉珍姑娘表示。   為此,袁姑娘及其他同工特別找來不少活潑、有趣的擺設及裝置,包括以四季為主題的花草樹木、星體、兔子造型的擺設等,將它們擺放在一起時,整個空間頓時煥然一新,充滿活力及空間感。同時,為了充份運用空間,同工請來資訊科技部幫忙安裝影音及投影設備,以便同工及會員在此舉行各類型活動。   袁姑娘不諱言設計「動感天地」絕非甚麼「大工程」,由購買物資、佈置再到正式使用,整個過程只需三至四個月時間,但對會員的院舍生活卻帶來不少轉變及好處,而這主要可以在會員的生活質素及歸屬感兩點上看到。   提升生活質素及歸屬感 「為了令會員的生活增添趣味,過去院舍曾舉辦不同活動,例如電影欣賞會,但受場地所限,會員只能圍坐在活動室的電視機前,感覺甚為焗促;有了『動感天地』,電影會就能移師這裡舉行,會員可以坐着、躺着在投影機投射出來的大畫面前欣賞電影,整個感覺也舒服悠閒、輕鬆得多。」袁姑娘表示。   她續指會員生活質素的提升,還可體現在訓練活動上:「社工及宿舍導師會安排會員到『動感天地』,透過活動加強會員的手眼協調、手肌鍛鍊等不同能力。『動感天地』提供不少空間,有了它,治療師在訓練方式上會更具彈性,例如可以用switch邊打機邊教導會員,這種方法令本來單調、重覆的訓練更有趣味,同時大大增加會員進行訓練時的主動性。」   除了提升生活質素外,袁姑娘留意到「動感天地」出現後,會員對院舍的歸屬感增加了不少。「即使沒有活動舉行,很多會員閒時也會到『動感天地』聊聊天、休息、『打卡』拍照留念,大概是這裡的輕鬆氣氛,可令會員的情緒放鬆,身心更加健康,吸引他們經常到這裡呢﹗」   展望未來,康恩園的同工將繼續為「動感天地」加上新的擺設及設施,例如為一些對電競興趣較少的會員添置其他大型遊戲設備,讓不同喜好的會員也能在「動感天地」享受到喜悅。
Rea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福利協會湖景展能中心及宿舍新設計及設施 貼心關顧會員需要
「老齡化」是香港殘疾人士院舍未來在營運上面對的其中一大挑戰,要因應會員年紀逐漸增長,提供一個適合他們「身心靈」需要的家,不但有賴同工的悉心照顧,院舍整體配套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香港聖公會湖景綜合復康服務 — 展能中心及宿舍(以下簡稱「中心」)去年九月就完成了翻新裝修工程,正如中心​主任黃子達所形容:「這是機構及管理層送給中心會員及同工的大禮物,大家對新中心都感覺煥然一新,十分開心,有時想起仍然難以置信。」   因應「老齡化」裝修增設施 達sir在中心任職近20年,對於中心設施及會員不斷轉變的需要,可謂瞭如指掌。他指出,為了照顧殘疾及弱智人士會員的需要,中心翻新時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新增一系列無障礙設施,包括洗手間、走廊通道、視像火警燈等。   「會員之中,部分需要坐輪椅,過去中心沒有無障礙設施,不要說出入,連去洗手間有時也頗不便,新中心更貼心照顧會員需要。此外,有些會員的聽覺有問題,聽不到火警鐘聲,視像火警鐘遇上危險時,會同時亮起紅色警號燈,這樣更能保障會員的安全。」達sir解釋。   中心目前有50名會員居住在宿舍,當中以一位83歲的婆婆最年長,七成會員年齡在四十歲或以上。針對會員年紀漸長的情況,新中心也有特別安排。達sir表示:「不少會員的身體機能逐步退化,生病的次數會愈來愈多,所以大幅增加中心內醫院床位的房間至10間。這些床位的床頭設置了叫「叫人鐘」,即使會員在生病時因言語或行動不便而無法親自求助,只要他們按鐘,同工也能及時察覺協助。」   此外,新中心設3間特別用途室,分別供會員做運動、舉行藝術課堂及活動,以及進行治療活動,可因應會員的情感表達需要、上肢及感官訓練、肢體動作協調等舉行活動。以治療室為例,該室除設有滑梯、攀石牆外,還有中心由社會福利署「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撥款而購買的慢速跑步機。   「不少弱智及殘疾的會員,本身活動能力較差,在年老後可能連步行這種最基本的能力也未能繼續好好掌握,而且變得容易跌倒,慢速跑步機可訓練他們步行,而且跑步機的特殊裝置也能保護他們防止跌倒受傷。」達sir補充。   隨遇而安    平常心解決問題 新中心也特別關顧會員在心理及靈性方面的需要,例如新的運動室因為可使用的空間增多,同工因此可舉辦一些過去因空間有限而較難舉辦的活動,如跳舞、瑜伽等,令會員的生活更有趣味。專門藝術室也可供同工舉行更多這方面的課程,達sir表示:「會員也有情感方面的表達需要,他們未必太擅於以言語表達,而透過更多的藝術治療及藝術課堂,會員就有更多機會表達及釋放內心的感受。會員的作品也可在新中心的走廊通道及壁報展示,提升會員的歸屬感,同時令中心更加美觀。」   由申請、審批、動工到落成,中心的工程前後足足用了十年時間,達sir不諱言自己及其他同事在整個翻新工程中,經歷了期待、失望、緊張等,到底大家是如何度過這個漫長的過程?   「同工有時難免感到沮喪,但大家都明白為確保機構每分經費用得其所,以及確保新中心的設施、圖則等符合社會福利署殘疾人士院舍牌照的規定,所以每一個步驟、決定也要反覆思量,從長計議。時間或許是長了一點,出來成果卻實在好,同工及會員也感受到,他們在新中心的心情特別開朗。」   事實上,殘疾及弱智人士會員對於霎時轉變往往難以適應,中心進行工程時,影響到會員的作息、吃飯、活動時間等,安撫會員的情緒,成為一大挑戰。「我們會盡量避開工程帶來的影響,同時為會員的生活增添趣味,例如與他們到屯門市鎮公園進行活動。此外,在工程期間曾遇上爆水管、火災等挑戰,我們都會以平常心沉著地解決問題。」達sir感恩地說。   而為慶祝裝修工程完成,中心在今年一月特別舉行啟動禮,讓會員、同工及出席嘉賓一同分享這個喜悅呢﹗
Read
Elderly Services
福利協會「安老院舍外展服務」一周年 「堂校社服」義工合作 關顧長者社交心靈需要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獲社會福利署委託,由去年2月15日起在九龍東及九龍中兩個區域營辦為期四年的「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試驗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為區內私營安老院舍提供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及社工服務,另為合約及自負盈虧院舍提供言語治療服務。計劃轉眼已營運一周年,想知道同工們如何善用福利協會在地區內的資源,達到「堂、校、社服」的合作,從而為院舍的長者提供更多關懷和慰問,且聽計劃兩位督導主任羅雁璍及姚偉倫親身說法。   度身設計義工服務 九龍中包括油尖旺、九龍城等區域,當中有115間符合計劃受惠資格的院舍,其中113間已接受過福利協會提供的服務,以院友計更多達4,200人。至於九龍東則有62間相關院舍,59間已接受福利協會服務,逾3,200院友曾接受服務。單看以上數字,已感受到同工過去一年付出的努力及心機。   「院友除了需要治療師的專業照顧外,同時有社交心靈上的需要,希望有人關心、探訪、陪伴外出等。」羅雁璍主任進一步解釋:「社工及義工在這一點正好提供支援。事實上,很多院舍因為人手、經費不足,或者欠缺設施、場地、經驗,所以較難兼顧長者的心靈需要,故此當我們聯同教堂、學校、中心或其他地區伙伴作義工探訪時,這些院舍都十分歡迎。而長者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報,推動我們策劃更多元化及創新的活動。」   羅主任又指,義工活動性質會因應院舍長者的需要而安排,所以既有關懷探訪、康樂表演,又會帶領老友記到戶外,例如:到酒樓飲茶、出席教會活動、看消防話劇等,重點都是增加長者與社區的連結,豐富他們的社交生活。「過去,我們曾與聖約翰座堂、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拔萃男書院等合作。以去年與男拔合作為例,逾百位學生參加培訓,在聆聽治療師分享院友的需要後,再親身到院舍探訪,不但做到長幼共融,同時令學生同理心增加,感受到服務的意義。」   與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婦女團合辦「腦動樂 」 姚偉倫主任則表示,九龍東隊其中一項具特色的義工服務計劃,就是與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婦女團合作,於去年9月展開的「 腦動樂—私院義工參與計劃」。「這個計劃以”Train the Trainer”模式推展服務。我們留意到社區內實在有很豐富的義工資源,義工只要得到適切的培訓,就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一齊關心老友記。」   在「腦動樂」計劃中,教友義工在完成由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社工的培訓和實習後,到觀塘、黃大仙及西貢區的私營安老院舍做義工,為患有認知障礙症院友,提供認知訓練小組活動,以維持或改善他們的認知能力,並提升其生活質素。   此外,姚主任指他們也與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慈光堂長者鄰舍中心合作,針對院舍生活較為單調或者院友無法外出的情況,安排長者義工到院內表演口風琴、魔術、粵曲、聖經故事話劇等。「同工明白這些付出的重要性,它們雖然只是很小的付出,但能夠勾起老友記的快樂回憶,再辛苦也是值得。」姚主任說。
Read
Elderly Services
醫社同行 開展非一般義工之旅
坪洲,一個低調寧靜的小島,平日人煙稀少,倒是假日比較熱鬧。一班來自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下稱「中心」)的社工、義醫和義工也是坪洲的常客,遠道而來,只為向長者送上不一樣的關懷。   敢想敢創  社工、醫護構想另類義工探訪 坪洲遠離市區,留守的多是上一輩的老人家。因此,中心自1998年便開始服務島上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並進行義工探訪。林家揚醫師是中心義工兼「義醫同行」創辦人之一,8年前開始參與中心舉辦的坪洲獨居長者探訪活動,亦時常跟中心社工一起檢討如何改善服務,他們認為坪洲只有一、兩間西醫診所和一間健康院,如長者在假日身體不適,便要長途跋涉前往市區求診。然而部份長者住在山上,加上行動不便,所以他們有的只好放棄求醫。為了更全面照顧長者的身、心、靈健康,中心和林醫師便嘗試將醫、社元素一併融入探訪服務中。   結合跨界別力量  照顧長者身、心、靈健康 2017年,中心與林醫師有份創立的「義醫同行」正式合作,開展恆常義醫義工探訪服務,目標為於義工服務中結合醫護、社工和義工等跨界別力量,共同照顧坪洲長者的健康需要、促進長幼共融,並為坪洲注入正能量。負責此探訪服務的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黃若恒姑娘指:「每逢假日,坪洲尤其缺乏醫療支援,所以我們幾乎在每個月的一個週日,也會聯同近40位中心義工及義醫上門探訪坪洲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探訪前,中心社工會聯絡這些長者,清楚了解每人的身體狀況及醫療需要,從而將義醫、義工及長者作合適配對,確保「老友記」在探訪期間得到適切的健康支援。」   12月15日,一眾義工、義醫和社工再次出動。甫抵坪洲碼頭,林醫師便簡介當日的健康主題—低溫症,讓義工可跟長者分享相關資訊。林醫師笑言:「我們跟長者就像老朋友般,相處融洽。面見時,除了關心「老友記」的近況外,義醫和義工也會各司其職。醫療方面,中醫師主要教授食療養生方法、進行義按或推拿等;西醫負責檢查藥物及教導正確用藥方法等;心理醫生則提供情緒支援。中心義工也會替長者量血壓、進行穴位按摩及介紹一些健康知識。」林醫師記得曾有位老伯在探訪期間,突然嚴重氣喘,幸好在場西醫發現他血氧量過低,即時替他治療和轉介跟進。他嘆謂不少坪洲長者也有痛症問題,想出外求醫也有心無力,這亦是促使他一直堅持參與義醫探訪的原因。   從服務中共同成長,建立寶貴情誼 中心和林醫師每年亦會合辦一至兩次義工講座或培訓,旨在教導義工不同的健康知識、保健方法、探訪技巧及認識長者情緒等,令他們可學以致用,服務坪洲的獨居長者及雙老戶。「其實受惠於義工服務的不僅是坪洲長者,社工、義醫、義工和長者也從彼此身上吸收了各種寶貴知識和經驗,如我們從義醫身上學到不同的醫學及健康管理知識、小義工從父母身上學懂關懷長者、年青人從長者身上了解到老一輩的生活經驗、社工亦從跨界別合作中學習如何持續優化服務。這幾年,大家都成長了,並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像有位婆婆知道小義工未嘗過茶果,就一直記在心中,還在另一次探訪時,把親手弄的茶果送給那小義工,真是很窩心。」   每當探訪結束時,「老友記」臉上雖流露依依不捨的神色,卻又熱切期盼下一次重聚。相信對長者而言,社工、義醫和義工到訪的意義並不在於他們帶來甚麼物資,而是他們那份由心而發的愛與關懷。
Read
Others
化情感為顏料 流體藝術助同工釋放感受
很多人認為藝術必定蘊含技藝在其中,然而「流體藝術」(flowing art)卻不需要任何藝術基礎,參加者只需利用顏料,順隨內心感受讓色彩在畫布上流動,就可完成作品,同時釋放自己的思緒及渴望。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培訓學院(下文簡稱「培訓學院」)早前舉行的「流彩‧釋心-心靈工作坊」(下文簡稱「工作坊」),就以這種表達藝術手法,幫助同工在關顧別人的同時,讓心靈得到潤澤及安歇,使他們能繼續有力去承載及照亮別人。   表達藝術助抒發深層次感受 「流彩‧釋心」工作坊結合簡短的靜觀、流體藝術創作、表達藝術治療及療癒音樂等多個元素,舉行以來獲同工踴躍報名支持。培訓學院舉辦工作坊,全因留意到同工在工作或生活上面對不同壓力,尤其近半年發生社會運動期間,不少人均有需要紓發內心感想。   此外,培訓學院過去也曾透過講座、輔導活動等不同方法關顧同工的身、心、靈需要,但為顧及部分同工未必最擅長透過語言表達或抒發深層次感受,故學院今次選擇改以表達藝術作切入方法。   希望參加者學會活在當下 參加者在工作坊上,會在豎琴治療師即場彈奏的療癒音樂中,聚精會神跟隨導師的靜觀導引,以推拉、勾、吹、拖曳、潑灑及搖動等方法,讓自己調配好的顏料在畫布上流動,化內在的感受、思緒及渴求為色彩,讓顏料互相撞擊和融合,時而奔放,時而含蓄,隨心而動,完成一幅又一幅的藝術作品。   擁有流體藝術師資認證、在工作坊擔任導師的聖公會輔導服務處心理輔導員及表達藝術治療師何蔡杏華,以及聖公會福利協會培訓學院培訓主任劉倩欣表示:「流體藝術是一種抽象及變化萬千的藝術,創作時不需要畫筆,參加者在過程中或會感到顏料不受自己控制。這就好比同工在生活或工作上,總會碰上自己無法全盤掌握、處理的情況,因而感到壓力或洩氣。透過這個工作坊,我們希望令參加者明白有時人並不需要執於控制一切,要學會接受及享受未知的狀態,活在當下。」   同工拋開顧慮享受創作喜悅 參加工作坊的同工Cherie任職學校社工,她表示自9月開學以來,自己每天都忙著處理學生的不同需要,有時感到透不過氣來,所以希望透過工作坊讓心靈有機會喘息一下。「在導師帶領默想時,腦海本來出現了一幅很美麗的日落風景,構圖及顏色很清楚,也想好了如何作畫,怎知當顏料在畫布上流動時,自己卻發覺不能控制顏料的流向以及出來的效果。我最初也感到忐忑,最後決定拋開顧慮,好好享受當下創作過程帶來的喜悅,盡情釋放內心感受。」Cherie表示。   能夠讓參加者沉浸在流動的色彩中,釋放執著,讓心靈開放,最後再凝視作品,靜觀欣賞每種顏色、線條,讓他們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坦然迎接不能預期的事情,這正是工作坊最希望完成的目標。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Contact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