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Child & Youth Services
以新媒體表達看法 「光影‧維城」增強青年與社區的連繫
有人形容「00後」的青少年是「網絡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他們的成長過程、生活方式甚至關心社會的方法,均與網絡分不開。為了更加了解進而轉化這班原住民,香港聖公會聖馬提亞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下交簡稱「中心」)去年開展「光影‧維城」社區參與計劃(下文簡稱「光影‧維城」) ,目標是增強年輕人與社區之間的連結,提高他們對社會的關心,大膽說出自己對不同社會或社區議題的看法。   由下而上  聆聽青年聲音 「光影‧維城」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由2018年至2020年開展,為期三年。計劃會在天水圍區內招募約32位青少年,教導及鼓勵他們以影片、facebook、Instagram等新媒體創作方式及平台,報道、傳遞、製作與社區相關的資訊,提出屬於年輕人的獨特聲音。   「光影‧維城」在第一年集中進行培訓,中心與合作伙伴舉行工作坊、講座等不同活動,讓年輕人掌握攝影、拍片的技巧及竅門。在第二年,參加者在中心的安排下,會就交通、美景、歷史、學校的義工參與及小店五個議題,製作新媒體創作。社工在過程中會提供意見,幫助年輕人深化思考及內容,有需要時更會在影片中粉墨登場。   第三年的重點則落在社區參與,社工會帶領年輕人走入公眾人士之中,就上述五個議題舉行導賞團、製作VR影片、相片展等,目標是引起社區內不同持分者對該議題的關注。中心單位主任黃信煒(煒sir)表示:「計劃同工希望青少年不只停留在這一步,還能做到議題倡議,提出改善,令社區變得更加美好。這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但團隊會朝這個目標進發。」   煒sir又形容「光影‧維城」在青少年服務上是一個新的嘗試,過往青年或社區中心往往以一個「由上而下」的方式舉行活動;「光影‧維城」則相反,很多地方也讓參加者自行決定怎樣做,「由下而上」,體現青年自主的理念。「在過程中,中心更像一個平台,而不是一個決策單位,社工從中可領聽到年青人的不同聲音。」煒sir表示。   掌握最新科技脈搏的挑戰 說到舉辦計劃對負責同工的最大挑戰,煒sir笑說:「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今天最新的程式、軟件,明天可能已經不是這回事,如何掌握最新的科技脈搏,對我們這班年紀不小的同工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他同時強調不論科技再先進也好,當中涉及的操守問題,例如轉發訊息時應否先核實其真確性等也不會消失,同工會盡量在計劃中提出,與參加者進行討論。   此外,不少計劃的參加者也就近期的社會運動,與煒sir及其他負責計劃的同工分享看法,這除了反映參加者對社會的關注度增加不少外,也顯示參加者與社工建立了頗深的互信關係,這些都是計劃令煒sir感動的地方。
Read
Elderly Services
當打機遇上物理治療 「雙膝掌門人」 助長者管理膝痛痛症
老友記對著電視屏幕拉筋、屈膝、提腿,做出各種姿勢和動作,到底在做甚麼?打機?做運動?接受物理治療?全部都對。其實,他們是在按物理治療師有份參與研發的應用程式(app)進行家居運動,這款集專業治療、運動及娛樂於一身的遊戲app「雙膝掌門人」,上月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夥拍香港明愛安老服務推出,目標是透過科技解決現行長者家居運動的不足之處,幫助他們能更有效管理痛症。   家居運動極為重要 「退化性關節炎」是香港長者膝痛的常見成因,全港約有31%長者受此困擾,由於無法根治,患者只能通過飲食和運動來紓緩疼痛,其中家居運動是管理膝痛的重要一環。   「資源有限,膝痛長者無法單靠每周一至兩次面對面的物理治療來紓緩痛症,必須定時在家按物理治療師指示做運動。」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計劃經理戴安妮社工解釋研發「雙膝掌門人」的原因及重要性:「然而,長者自己在家做運動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例如他們會忘記動作,姿勢不準確也沒有治療師糾正。此外,不斷重複這些動作,長者或會沉悶,加上沒有朋友在旁互相鼓勵,做運動的動機難免大打折扣。」   寓物理治療於打機 針對以上不足,「雙膝掌門人」特意把物理治療和做運動結合打機活動。「遊戲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實時偵察老友記的動作,令遊戲人物擺出同樣姿勢。玩法很簡單,印有不同姿勢的卡板會不斷向角色迫近,長者必須擺出同樣動作,卡板才可通過角色,通過了玩家就得分。」戴姑娘介紹遊戲玩法。   她續稱:「與其他電玩、手遊一樣,參加者的分數愈高,在玩家排行榜的排名就愈高。長者也可用分數為角色扮靚,例如買些新衫,設計獨一無二的造型。我們希望透過這些遊戲、娛樂及競賽的元素,能提高長者進行家居運動的意欲。」   此外,為提升長者的參與程度,團隊邀請了過百位老友記試玩,再按他們回饋的意見、感受,進一步優化遊戲的介面、音樂聲效、角色造型等。   助治療師作出診斷 除了顧及娛樂性,團隊也沒有忘記研發程式的初心。「卡板上的動作,是按物理治療師開出的「運動處方」而設計,這些動作分為肢體伸展、關節紓緩及肌肉強化三大類;除動作外,治療師也會因應不同程度的膝痛長者,釐定遊戲時間及每星期『玩』的次數。」   戴姑娘補充:「長者按卡板做出動作時,程式會即時拍下照片,也會紀錄他們膝頭屈曲的度數等資料,這些相片和資料會傳送至物理治療師。老友記前往覆診時,治療師就有更多資料追蹤康復進度,並作出更準確的診斷,例如是否需要增強運動強度等。」   將科技應用到社服、醫療是近年的大趨勢,談到「雙膝掌門人」的未來發展,戴姑娘形容程式有不同的發展方向:「譬如說長幼共融—我們可與學校合作,以打機作媒介讓青年與長者有更多話題,令彼此互相關心。此外,程式收集回來的不同數據,可用作大學的科研調查,進行社區護理方面的研究,總而言之是潛力無窮。」
Read
Child & Youth Services
女生版《逆流大叔》 划龍舟中發奮成長
電影《逆流大叔》講述4位年屆中年的大叔在龍舟運動中,重拾久違的衝勁面對人生挑戰,片中有笑有淚有汗水,這個光影故事如果發生在現實世界,主角換成一班女孩,劇情不知會變成怎樣?   人稱「葆sir」的庾淼葆是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的社工,去年協助妙法寺劉金龍中學一班中四女生,成立「妙法寺劉金龍中學龍舟隊」。日曬雨淋下划龍舟,想起也覺得辛苦,到底甚麼原因驅使他們這樣做?是愛,還是責任?   量力定目標  再全力爭勝 到中心訪問葆sir,最深印象是他一身黝黑膚色、健碩身型,一看就知他是運動健將。談起龍舟隊成立的原因,始發現他是香港龍舟運動員,一直喜歡傳統中國事物,例如舞獅、龍舟等。「決定成立龍舟隊,一方面是希望推廣中國文化,另一方是因為龍舟是屯門的地區特色,區內有許多龍舟強隊,我想透過這項運動令學生學會團結、建立自信,同時有更多學習以外的美好回憶。」葆sir肯定地說。   龍舟隊在去年4月成隊,現時有14名隊員,近半需應考明年DSE公開試。隊伍在去年6月端午節首次比賽;11月首次獲冠軍,在百仁基金舉辦的第21屆國際龍舟邀請賽,奪得女子中學組冠軍。及後,一眾女生在今年3月由龍舟總會舉行的學界邀請賽再下一城,成功奪冠而回。   隊伍短時間兩奪冠軍,有甚麼秘訣?葆sir這樣回答:「除了隊員拼命及勤於練習外,還因龍舟的賽制。龍舟比賽很特別,分盃賽及碗賽,兩個組別再分金銀銅,每個組別設冠亞季軍,你可以評估能力再決定到哪個組別爭勝。」葆sir續稱:「當然,她們贏的都是金盃。但量力而為,定立目標,然後全力爭勝,這也是我希望她們學懂的事情。」   在龍舟隊內,雖然葆sir負責打點許多日常營運,隊員更形容他是「精神領袖」,但他強調自己充其量只是一個領隊,隊員才是主角:「我只提供平台及機會予隊員,並運用自己的人脈及經驗,指導她們,分析每個決定的利與弊。例如:龍舟隊獲得的資助明年11月將用完,之後如何營運下去?是印製T恤籌款,還是成立校友會龍舟隊再向學校或家長教師會募捐?這些是她們自己才可以決定的。」   從龍舟競渡學來的價值 龍舟隊成立至今接近一年半時間,回顧練習的辛酸及奪獎的喜悅時,隊長何旻蔚(Joebie)及另一隊員倩尼不約而同表示,最初在校內義工活動認識葆sir,笑言對方以划龍舟可以減肥為由,「騙」了她們參加,但從這項活動,她們仍獲得寶貴的價值及回憶。   「從龍舟競渡中,我學會盡責、細心,有時太累會不想練習,但一想到這會影響到整隊人,就令我咬緊牙關撐下去。」倩尼又指平時會因讀書及考試感到很大壓力,練龍舟剛好可以紓壓:「龍舟是一項很專注的運動,練習和比賽時要不斷重覆撥槳這個動作,可以暫時放低學業及人際開係方面的壓力不想。」   Joebie則指最難忘的回憶,就是初次下水練習。「記得第一次下水練習,回程時剛好遇上狂風暴雨,雖然大家當時已穿好救生衣,但大家仍然十分驚慌,擔心『反艇』。」Joebie續稱:「幸好寶sir及教練設法安撫大伙情緒,叫我們咬緊牙關,最終我們也安全回到岸上,從中我也學會一樣東西,那就是堅持。」   記者訪問時,正值一班隊員練習的時間,期間她們互相扶持,努力挑戰自己練習的最佳紀錄,看來這份團結及自信的精神,也是她們從龍舟競渡中學到的價值呢﹗
Read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 助少數族裔融入香港大家庭
位於元朗錦田及八鄉的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一直以「在有需要的地方,我們提供適切之服務」為宗旨,為區內少數族裔舉辦多元化的共融活動,促進社區共融。   辦活動助學中文  提高歸屬感 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在1969年由香港聖公會聖約瑟堂成立,2014年併入福利協會成為直屬單位,為一所自負盈虧的單位,為元朗錦田、八鄉區的青少年及家庭提供服務,重點支援區內少數族裔。   「錦田、八鄉有不少非華裔居民,他們在生活上面對不少問題,其中一個主要挑戰是語言方面。由於不懂中文及用中文溝通時感到困難,這些少數族裔自然較難融入社區,在求職方面也受到不少限制。」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郭皓晴姑娘解釋。   此外,錦田、八鄉因遠離市區,少數族裔較少機會到香港其他地區活動,也令他們對香港及社區的歸屬感較少。   輕鬆形式學中文  成效佳 「針對少數族裔的需要,我們去年合共舉行逾50個特色活動,錄得3,298次服務人次。」郭姑娘進一步介紹活動的內容及成效:「例如為了提升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興趣及動機,中心舉行了『故事遊樂團』;透過民間和風俗故事的繪本,同工以有趣生動的方式教導他們中文,減輕他們的學習困難,並在過程中一併灌輸正確的品德價值。」   「小廚神學中文」活動則結合了無火煮食及活動教學的概念,寓教育於烹飪,在製作杯子蛋糕、米紙卷等不同小食的過程中,教授少數族裔學生這些小食、材料及其他東西的中文詞彙、短句,增加學中文的趣味。   「中心更安排職業博覽,邀請專家提供專業意見,助少數族裔學生規劃前途,更全面地支援他們面對求職擇業的挑戰。不少參加者都表示,以這些輕鬆的方式學習中文令他們更有動力,成效明顯。」郭姑娘補充。   促進與港人的文化交流 中心明白到少數族裔尚未去過香港很多地方,曾舉行不同的參觀及戶外活動,例如到海事博物館、挪亞方舟主題公園等,讓他們親身而不是僅僅透過書本、電視等途徑,了解香港的歷史、文化、風俗,從而增加對香港的歸屬感。   在促進文化交流方面,中心曾參與製作港台的廣播節目「你好,錦田大家庭」,讓少數族裔在節目中分享不同文化的相似之處,令他們與港人互相增加了解。郭姑娘相信,這些努力不會即時取得成果,但持之以恆做下去,毫無疑問可以促進少數民族與港人之間的文化交流,令少數族裔有更強的社區歸屬感。
Read
Foundation and supportive projects
心意行動計劃 推動堂、校、社服合作顯關愛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的「心意行動」計劃自2009年成立以來,藉著推動聖公會的堂、校、社服跨界別合作,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服務,如緊急援助金、個案輔導及堂、校、社服合作計劃等,從而彰顯基督的愛。   堂、校、社服合作 共建關愛社會 「心意行動」多年來積極凝聚聖公會堂、校、社服的力量,透過不同形式的合作,推動各方持份者參與社會服務、關懷他人,共建關愛社會。去年「心意行動」與明華神學院及福利協會屬下的道程專業培訓中心合辦「同行者─牧區關懷證書課程」,鼓勵聖公會教友回應呼召,實踐牧養關懷。課程分為「神學篇」、「理念篇」、「技巧篇」和「實務篇」,由聖公會牧師和福利協會的註冊社工作講員分別講解牧關理論、「以人為本 全人關懷」的理念、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和溝通的技巧等,讓參加者成為稱職的同行者。完成課堂後,參加者會於福利協會屬下的社服單位進行探訪及服務訓練,從實習中實踐愛的使命。   「心意行動」又與學校合辦院舍探訪活動,動員學生為長者帶來關懷和溫暖,例如去年安排聖公會李炳中學的同學到訪香港聖公會林護長者之家,同學特別準備了繪本與長者分享,為長者帶來歡笑及正能量。「心意行動」組織的跨界別社會服務不但讓教友及學生能走進社群實踐信仰,參加者亦能從關懷他人中得到成長、反思與喜樂。   分享社服專業知識 另外,「心意行動」亦運用在社會服務方面的專才和經驗,為聖公會群體度身訂造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講座。除了關懷技巧、社會服務實踐等主題外,去年亦舉辦了多個親職教育活動,例如與香港聖公會牧愛堂合辦「同行原味道」親子互動工作坊,透過介紹可就地取材的家庭遊戲,例如只用紙筆便可進行的「天下太平」、用膠樽及橙子玩「水果保齡」,讓父母學習與孩子回歸最純粹簡單的互動,從而提升彼此交流、增進情誼。   提供多元緊急支援 除了照顧聖公會群體的身心靈需要,「心意行動」亦關顧到個別人士的緊急需要,設有「心意行動緊急援助金」為有需要的個案提供現金、食物、專業輔導等短期緊急援助。此外,「心意行動‧尋人網」應用程式透過網絡動員社區力量尋人,助失蹤者一家團圓。
Read
Child & Youth Services
推動關愛氣氛 教導情緒管理 小學輔導服務處助孩子發展健康「身心靈」
孩子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只有擁有健康的「身心靈」,他們才能愉快地茁壯成長。香港聖公會小學輔導服務處(下稱「服務處」)一直以「為孩子塑造健康身心靈」為服務理念,去年為24間聖公會小學處理逾500宗個案。作為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每年一度的慈善獎券活動的受惠單位之一,服務處去年利用募集回來的善款作營運開支,同時為學童舉行大型全校活動及多元化小組活動,為他們塑造健康「身心靈」。   「秘密天使」推動關愛氣氛 服務處同工去年於學校舉行大型全校輔導活動─「秘密天使」計劃,鼓勵學生關懷其他同學,學習默默地付出和不求回報,計劃目標是在校園建立關愛氣氛。   「是次計劃橫跨整個學年,分為『說好話』、『做好事』和『存好心』三個主題,小朋友可依據這些主題向身邊人傳遞愛及好意。」服務處督導主任許雅思姑娘解釋計劃運作過程:「例如『說好話』,學生作為秘密天使,每星期向其關懷對象多說欣賞或鼓勵說話,以令對方笑三次。有些學生亦會幫助其關懷對象,例如扶起不小心跌倒的朋友,來『做好事』。至於『存好心』方面,學生要每星期向關懷對象分享快樂事情三次。最後服務處同工會邀請學生拍攝活動回顧的短片,記錄他們參加計劃後的性格轉變或心路歷程的變化。」   「秘密天使」計劃錄得超過15,000關懷次數,能夠吸引學生踴躍參加,離不開活動本身饒有趣味的進行方式,可帶動學生愈做愈起勁。許姑娘特別記得有一位學生自言最初加入計劃,出發點純粹因為班上無人參與,自己希望成為「零的突破」。其後,那位學生看到身邊的人由於自己的付出而變得投入參與計劃,感到很愉快,愈來愈覺得計劃有意義,同時覺得當初參加計劃的決定十分正確呢﹗   多元方法推展小組活動 除了舉行大型全校輔導活動外,服務處也會就情意社交發展、情緒管理、執行功能、溝通解難、人際關係等多元化主題舉行多次小組活動,每個小組大約有六至八位學生參加;單計去年,所有小組活動合共錄得550服務人次。   有別於成年人,如果單單靠語言告訴學童是非對錯、行為準則、甚麼是應該或不應該等,小朋友未必可以完全掌握,所以服務處同工會同時透過閱讀繪本、情景活動、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方法,協助學生發展「身心靈」的健康。   許雅思姑娘以教導學童情緒管理作例子進一步解釋這些方法:「由於年紀關係,同工不會只是用語言告訴學童不可用打人、扔東西、破壞物件等方法表達不快情緒,還會透過繪本故事,用生動、漂亮、有趣的圖畫,讓他們明白甚麼才是合適地表達情緒的方法。」   透過閱讀繪本故事,小朋友還會學會處理情緒的妥善方法,例如在情緒狀態不穩時,暫時離開現場環境,或喝杯水冷靜一下;在情緒無法平伏的時候,向父母或師長傾訴甚至尋求幫助等。   許姑娘又指,服務處同工會以情景活動讓孩子學習收拾物品、玩具,體會執拾東西並非一件難事。「有些小朋友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為了提高他們的執行功能,我們會讓小朋友嘗試自行收拾書包內的書本及個人物品,過程中同時教導他們怎樣計劃收拾清單、檢查手冊及檢視課堂時間表等技巧,再讓他們跟著來處理。透過這些方法,小孩可以體會到怎樣有效管理個人需要負責的事情,從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Contact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