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安寧服務
支援天使父母 陪伴喪親者走出哀傷
看見懷胎十月的孩子瓜瓜落地、健康成長,是一份美滿的祝福。失胎父母卻沒如此幸運,他們的小天使只在生命中短暫停留,遺下的是一份無盡的思念。   「Wings of Love永續愛」的源起 過去由於本港法律所限,未滿24周的流產嬰不能進行合法殯葬或火化,甚至會視作醫療廢物處理。這問題一度引起社會廣泛爭議,最終政府於2019年4月成立「永愛園」,為不足24周離世的胎兒提供長眠之地。香港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認為,社會大眾雖然多了關注處理流產嬰的問題,但卻忽略了失胎父母的情感需要:「我們曾與網上的失胎父母互助小組合作,發覺失胎父母除了對孩子的後事安排充滿疑問,更加飽受情緒困擾,惟醫院方面只能在院內提供有限度的支援及輔導服務,所以我們一直希望能填補現時的服務空隙。」2020年12月,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分別獲崇德社及華懋集團贊助港幣10萬元,開展為期1年的全新服務「Wings of Love永續愛」,向有需要的失胎父母提供情緒和殯葬支援,以及開展公眾教育活動。   痛失胎兒 美夢瞬間幻滅 「寶寶在腹中跳動的感覺很奇妙!我和丈夫不時幻想寶寶是個怎麼樣的孩子,甚至想像到未來一家三口的溫馨生活,內心充滿喜悅和期待。」準備迎接新生命的陳太(化名)於懷孕六個月時,突然發現胎兒出現異常狀況,需要緊急分娩,可惜孩子出生僅一天便不幸離世。接二連三的噩耗令陳太大受打擊,情緒崩潰。為了讓太太好好休養,陳生(化名)只好壓抑悲痛,四出為孩子打點身後事。「其實爸爸很慌亂,既要照顧太太的身體和情緒,又不清楚孩子的遺體處理和喪葬安排。我希望爸爸明白他已經很努力,於是請他先放鬆自己和陪伴太太,接下來的事就讓我們一起解決。」計劃社工林映麗當時轉介了一些為流產嬰提供喪葬服務的殯儀公司,並一直陪伴夫婦二人商討和籌備寶寶的喪禮,藉此減輕他們的身、心壓力。   道出哀傷 從自癒中得力 失胎媽媽產後身體虛弱,若要同時承受喪親之痛,難免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但為人丈夫的又怕重提傷心事會帶來二次傷害,只好收起安慰說話,因此「Wings of Love永續愛」的團隊希望透過輔導工作,疏導案主的情緒,使夫妻之間重新連結。「我和太太早已為孩子添置新衣物。整理遺物時,林姑娘提議我們挑選其中一些衣服和玩具與寶寶作伴,並鼓勵我倆坦然道出各自的傷痛、不捨和愛。」這個抒發過程令陳生和太太更加了解彼此的感受,有助撫平內心哀傷。   「瞻仰寶寶的遺容時,家人都禁不住悲慟痛哭,但令人欣慰的是很多親友以至長輩也毫不忌諱,親自送別這個逝去的小生命。我亦邀請親友以小手作向寶寶及其父母送上真摯的愛與祝福。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有勇氣在喪禮上剖白內心想法,並跟孩子作最後道別。」林姑娘覺得喪葬儀式不只是實務事宜,更重要的是肯定孩子的重要性和父母的傷痛,同時讓父母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得到自癒和復元的力量。   「『你仲後生,好快可以生過個!』這種安慰話往往加重當事人的壓力,使爸爸、媽媽懷疑自己應否為從沒存活過的小親人感到傷心,彷彿失去了哀傷的權利。」梁梓敦表示,礙於身邊人的不理解,有些失胎父母會選擇隱藏哀傷。「Wings of Love永續愛」的設立正是要喚起大眾對小天使父母的關注,增加社會的同理心,未來他希望能持續發展這方面的服務,為更多有需要的個案提供輔導和危機支援,陪伴他們走出喪親陰霾。
繼續閱讀
青少年服務
追光逐影,為興趣的一份堅持
在分秒必爭的社會裡,為了興趣,你願意付出多少?年青人Bear(熊嘉怡)、Sunny(鄒曜光)和勞仔(勞子健)憑著一股熱血,在過去三年多,投入不少心血,為的就是達成自己的新媒體創作夢。   三年半的光影之約 香港聖公會聖馬提亞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下稱「中心」)於2018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開展原定為期3年的「光影ž維城」社區參與計劃,旨在教導及推動青少年透過相片、影片及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創作方式及平台,認識社區及表達個人對社區的想法,同時與計劃社工結成伙伴,自發投入學習,從中成長。負責「光影ž維城」的單位主任黃信煒表示,受到疫情影響,計劃延至三年半才正式完結,期間雖有學員退出,但Bear、Sunny和勞仔始終是計劃的中堅份子,一直與社工共同合作、創作和學習,透過鏡頭發掘和展現天水圍的不同面貌。   追尋興趣 親近社區 「我對拍片幾乎是『零認識』,平日也甚少拿出手機拍照。直至一天,中心社工到校介紹『光影ž維城』計劃,竟激起我對新媒體的好奇心,加上好友Bear和勞仔喜歡攝影,於是我便游說他們一起參加計劃。」Sunny坦言三人當時正唸中四,既要兼顧學業和計劃的課程與活動並不容易,但為了發展興趣,也決心一試。   計劃邀請了不同專業導師教授拍攝、編導和影片創作等知識和技巧,讓學員先裝備自己,再參與外景拍攝和後製工作,實踐課堂所學。「我們第一個實習主題是『天水圍特色』,內容主要介紹了輕鐵、濕地公園、鱷魚『貝貝』和天秀墟等標誌性東西。經過一些實戰經驗後,我們嘗試以微電影手法拍攝第二年的實習影片,並由喜歡『度橋』的勞仔擔任導演、我和Sunny分別負責拍攝和後製部分,而社工則與我們一起參演其中。天水圍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個偏遠和交通不便的地方,甚至戲稱區內人要『騎牛出城』,故我們想藉著《日常ž非常》這齣微電影,展現天水圍人作為通勤者的真實感受。」Bear指這次經驗十分難忘,因為在這麼酷熱的天氣下,他們連續一星期也要帶備大小器材,走訪不同景點進行外景拍攝,而她更花了整個暑假才完成所有剪接和後製工作。「辛苦只是一瞬間,當大家看見作品面世的一刻,那份滿足感真是無法言喻的。」勞仔希望他們的努力能為天水圍洗脫悲情形象,讓社會大眾多發現這裡充滿人情味的人和事。   見證學員成長 作為學員的同行者,黃信煒在這三年間,除了陪伴年青人學習運用新媒體外,更著重引導他們在過程中學習解難、表達和實踐想法,並在探索中拉近與社區的關係。「我認為學員的成長不僅反映在拍片、剪片的技術上,還包括自信心、溝通能力及對社區關心程度的提升。在計劃最後一年,Bear、Sunny和勞仔已累積了一定經驗,不但可幫忙擔任課堂助教,指導新學員,後來更組成製作團隊NFP(New Folder Production),先後為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的青少年中心拍攝MV、活動花絮和進行網上直播等,持續發展興趣和學以致用。作為土生土長的『天水圍人』,他們對社區的投入感也增強了,勇於透過不同方式記錄天水圍的時代變遷。」看見學員的成長與轉化,黃信煒亦深感欣慰。   「感激煒Sir一直耐心陪伴,讓我們學懂與人合作、待人處事和很多計劃以外的知識和體驗,這些都是意想不到的收獲。」三個大孩子未來縱有不同的發展路向,但這段光影之旅必然是他們成長中的精彩一章。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孩子化身打工仔 鍛鍊解難能力
「上班又累又餓,現在最想回家吃東西﹗」、「比較喜歡上學,可以放假,上班要走來走去很辛苦﹗」這些童言童語,是一班6-12歲的小朋友參加由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兒童及家庭服務部「童夢成真」(下稱團隊)舉辦的「KIDS BOSS週末打工仔」,初嚐上班滋味後的感受。   職場體驗 提升解難能力 「KIDS BOSS週末打工仔」顧名思義是職場體驗的活動,其理念來自團隊從過往的服務經驗。他們發現現代孩子的生活大多圍繞校園和網絡世界,普遍缺乏主動性,較依賴他人解決困難,生活經驗亦欠奉。社會工作員李穎琳舉例說:「小朋友在參與中心活動需要使用文具時,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物品擺放在哪兒,要向媽媽或工人姐姐求救。」。團隊希望孩子在職場體驗這個場景中,自己落手落腳解決困難,同時提升他們對各行各業的理解及對身邊事物的觀察。   採訪當天,孩子需嘗試擔任郵差、理髮師及魚販三種職業,聽從由職員扮演的「老闆」指示,完成分信、磅秤包裹、叫賣、分辦魚類、梳頭及頭髮造型等。為了讓孩子投入參與,團隊在佈置場景上絕不馬虎,以紙皮製作了1比1的郵筒和髮型屋旋轉燈;在「童記魚檔」中,同工更精心找來傳統街市的紅色燈罩及秤磅,又用發泡膠製作價錢牌,讓一班打工仔猶如置身真實的魚檔中。   試當真 認真看待工作體驗 活動由早上10時開始,孩子剛到埗時都睡眼惺忪,工作過程中,沒有父母從旁協助,亦顯得有點手忙腳亂,有些孩子從水池中舀起指定重量的塑膠海鮮,把衣服鞋襪弄得濕漉漉;有些則用了一整節時間來穿著圍裙及手袖。擔任「老闆」的李穎琳憶述道:「孩子的自理和工作技巧雖幼嫩,但願意積極學習。讓團隊更意想不到的,是孩子認真的態度,例如:有孩子會把假模特兒人頭當成真實顧客,將其額前的頭髮撥開,擔心會刺進眼睛;又有孩子在魚檔自創口號落力叫賣:『行過路過,唔好錯過﹗』,創意十足。」   其實只要放手讓孩子嘗試、實踐,他們還有很多成長的空間。同樣擔任「老闆」的助理程序幹事黎卓瑤亦表示孩子在體驗不同工種後,各方面都有明顯進步:「有孩子起初未能達到禮貌的要求,但經提醒後,便懂得向『老闆』打招呼及向客人道謝。」黎卓瑤表示孩子對生活周邊事物的認知亦有所提升,例如了解到郵差需要就信件上的地址區域分類、街市常見的魚類真實的外觀等,她笑言:「有小朋友一直以為三文魚是橙色的呢﹗」   主動反思 望助父母減輕重擔 完成工作後,「老闆」會按投入度、技巧及禮貌三方面的表現評分,並按評分給予相應的「報酬」,孩子可利用代用券換領不同價值的文具、積木、餅乾、公仔麵等物品,藉此讓他們學習思考金錢的運用,並珍惜父母給予的一切。當天有孩子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玩具,反而選擇換領生活必需品,因為他體驗到父母工作的辛勞,希望可以減輕其負擔。   家長對活動的反應亦十分正面,6歲的顥霖平日性急、坐不定,媽媽觀察到灝霖在理髮體驗首次嘗試紮辮時表現細心,笑言與在家中的他有很大分別,灝霖更說道:「媽媽上班很忙碌,我會珍惜媽咪買給我的東西﹗」。另外亦有家長表示孩子參與活動後,會主動協助做家務並執拾房間及玩具箱。   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單位主任黎嘉欣指中心將於暑假再次舉辦活動,並加入新工種及團隊合作元素:「人際關係是孩子日常會面對的一環,故希望透過活動教導孩子如何與別人溝通及達成共識,讓孩子能在生活中應用。」她表示亦會考慮增設家長參與的部分,例如邀請家長擔當顧客,讓他們一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優秀護老者 默默守護至愛下半生
理想的退休生活應該是弄孫為樂,抑或周遊列國,享受人生?對於今屆「賽馬會屋苑關顧護老計劃—全港優秀護老者選舉」銀獎得主吳芝妹來說,退休大概是另一份工作的開始。為了照顧相依半生的丈夫,芝妹甘願成為一位年終無休的全職護老者。   退而不休的芝妹 芝妹與丈夫年逾70歲,年輕時胼手胝足,養活一家五口。現在子女已各自成家,兩老一直希望退休後,可到處走走,開闊眼界。怎料芝妹的丈夫在2016年,突然中風暈倒,醒來時已半身癱瘓、不能說話了。當時,芝妹腦海一片慌亂,既不想麻煩兒女,又不懂如何照顧中風患者,只好在丈夫出院後,忍痛將他送往私營安老院舍。   鶼鰈情深 不離不棄 那一年,芝妹風雨不改地到院舍探望丈夫,每次都不忍心看到丈夫穿上約束衣。「最令我心痛的是他失去基本的自由和尊嚴,加上長期缺乏活動亦大大影響其復康進度。」芝妹見狀,遂將丈夫接回家中。   芝妹雖然身型嬌小,卻有驚人能耐:「每天清早起床,就帶丈夫到公園運動,然後到街市買菜、回家煮早餐和準備午飯,接著再替他按摩患側。午睡後,我又要替他洗澡和弄晚餐,日日如是。」芝妹坦言照顧之路並不容易,但從沒怨天尤人:「他初回家時,脾氣很暴躁,常常喝罵我或故意對抗。我怎會不生氣和難過?但丈夫為這個家付出了大半生,只要我有能力的一天,也會繼續照顧他。」   護老者服務 紓緩照顧壓力 余淑慈是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的社區健康助理,她透過護老者服務認識芝妹。「2019年4月,芝妹參加了中心的護老者瑜伽班,卻不放心獨留丈夫在家,後來我便護送他們一起前來中心。芝妹多年來獨力照顧丈夫,甚至令雙手勞損而長期疼痛,壓力頗大。」余姑娘深深佩服芝妹那份堅毅,卻擔心她忽略了「我」的需要,於是鼓勵她參與中心的健康講座、運動班和康樂小組,一方面可豐富照顧知識,同時給予自己一個喘息空間。活動期間,中心職員亦會協助看顧其丈夫,好讓芝妹放心。   「芝妹初時很介意別人對丈夫的看法,比較抗拒前來中心。直至她在護老者支援小組中認識了其他同路人,發現大家不但有相似經歷,還可坦誠傾訴和互相支援,才逐漸放下內心包袱。」余姑娘笑指,芝妹和丈夫現在也是中心的常客,大家儼如家人般,無所不談。   在芝妹的悉心照料下,老伴已可用步行架走一小段路,並能簡單表達自己的需要,情緒亦逐漸穩定下來。不過她明白自己年紀不輕,故認為社區支援對她們這些年長護老者尤其重要:「中心為我轉介不同的社區資源,余姑娘又在家訪時,教我正確的扶抱、轉移和洗澡技巧,以免我在照顧丈夫時受傷。有他們為我排難解憂,真的輕鬆多了。」長年貼身照顧親人的身心壓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藉著芝妹和丈夫的故事,希望可對所有護老者的付出予以肯定和鼓勵,讓他們在照顧路上感受到彼此同行的力量。  
繼續閱讀
基金及支援項目
同心攜手 活出主愛
連繫教堂 關懷患病的家庭 樂賢(化名)今年8歲,因為患有嚴重遺傳病,身體及認知能力嚴重缺損,需要高度護理照顧。樂賢的父母均非香港居民,母親作為主要照顧者,需要每三個月續期留港照顧樂賢。父親為家庭經濟支柱,但因疫情影響已失業近一年,為了維持樂賢的生命,家庭每月需要花費8千多元購買特別配方的奶粉供樂賢每天進食,以緩解病情及紓緩抽筋狀況,由於積蓄用盡,家庭唯有以借貸度日,因而欠下幾十萬元債務,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負責社工知悉後,已介入與醫院兒童紓緩治療團隊跟進,希望樂賢能改為飲用其他價錢較平的配方奶粉,並協助樂賢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惟處理需時。感恩香港聖公會聖保羅堂的弟兄姊妹特別關顧疫情下因患病、工傷及家庭突變而面對經濟困難的家庭,連繫「心意行動」推出「聖保羅堂緊急援助」,讓樂賢的家庭,可以透過有關撥款,得到適時的幫助。由去年12月至今,「聖保羅堂緊急援助」已幫助42個家庭紓解經濟困難,讓家庭感受到溫暖及支持。   連繫企業 持續支援家庭渡難關 小曼(化名)與丈夫和兩名子女同住公屋單位,丈夫於去年12月因犯刑事罪行,被還押候審,家庭頓時失去丈夫每月1萬元的收入,只靠小曼任職飲食業,月入約5千元的薪金維持家庭經濟,但因食肆生意受限聚令影響,小曼經常停工,影響收入,只餘4千元積蓄,生活拮据,令小曼承受極大的壓力。慶幸女兒就讀的中學轉介小曼認識學校社工,學校社工不單為小曼提供情緒輔導,更協助其申請在職低收入家庭津貼,長遠協助家庭解決經濟困難,惟審批需時數月,為幫助家庭解決即時經濟困難,學校社工替家庭申請「天恩種子計劃」,此計劃由郭炳江先生及其家人撥款資助,為疫情下面對經濟突變的家庭提供緊急支援。由於很多家庭的經濟困難未能於短期內解決,因此「天恩種子計劃」嘗試為有需要家庭提供持續資助,經社工評估家庭有緊急援助需要,可每月申請基本生活津貼,直至家庭解決經濟困難或成功申請政府援助。就如小曼的家庭,在持續申請三個月的「天恩種子計劃」撥款後,於本年4月成功獲發在職低收入家庭津貼,加上小曼開工的日數增加,能應付基本生活開支,小曼十分感謝善長過去三個月的幫助。過去半年,透過單位社工的轉介,「天恩種子計劃」已幫助68個家庭,共216人士受惠。   酵母與養份 截至今年5月中,「心意行動」已收集及分發了超過270萬份口罩及防疫用品,亦透過收集的捐款為1,421個有需要的個人及家庭,提供了食物券或現金援助;更透過「數碼無障礙」計劃,為126個基層家庭學童、獨居長者及社區復康人士添置電腦及上網設備,應付網上學習及在保持社交距離下融入數碼生活。由於疫情持續,很多弱勢社群仍面對經濟及生活困境,心意行動透過與堂、校、社服及企業的合作,擴大支援網絡,填補服務縫隙,快速及彈性地為有需要家庭提供緊急及短期的援助。   「心意行動」的兩人團隊,所能作的原本很少,然而就如微少的酵母一樣,透過各牧長、主內弟兄姊妹、社會人士及單位同工的支持與付出,肢體互相效力,將愛變成養份,讓酵母不斷分裂成長,變成美酒、變成麵包,餵養眾人,使人飽足。由於疫情尚未受控,仍有很多基層家庭需要幫助,盼望弟兄姊妹繼續成為「心意行動」的養份,繼續以行動關心及幫助身邊有需要的弱勢社群,與人分享主愛,讓更多面對困難的家庭得到幫助,重拾信心和希望。如想捐款支持「心意行動」的事工或對計劃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心意行動」專線:8209 8122。   捐款支票抬頭﹕「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亦可直接存入 恒生銀行﹕024-255-757999-883或 東亞銀行﹕015-514-10-407766-1戶口 支票及入數紙可郵寄至灣仔堅尼地道112號12樓,心意行動收。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環保、愛心、跨代—手工創作比賽 促進跨代共融 共建友愛社區
疫情曠持日久,人與人之間經常要保持社交距離,不少社區的長者更因長期待在家中避疫,打亂了社交聯繫和日常活動,內心倍感孤寂。有見及此,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與香港壽臣山獅子會合辦了「環保、愛心、跨代—手工創作比賽」,旨在透過共同創作活動,促進長者與家人及跨代之間的互動,同時讓長者發揮所長,提升自信心和能力感。   跨代互動 發揮綠色創意 「環保、愛心、跨代—手工創作比賽」在2021年3月26日至4月23日期間進行,鼓勵家人或師生組成二人跨代隊伍,一起發揮創意,思考如何將家中的環保物料改裝成別具心意的作品,並轉送予長者,向他們表達敬意。「長期抗疫令人感到身、心俱疲,因此我們希望活動能為長者及其家人營造溝通和互動的機會,在合作中放鬆心神,享受家庭樂。」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梁婉貞姑娘更稱讚參賽作品皆匠心獨運,如將發泡膠生果網DIY成栩栩如生的草莓果盤,或重用利是封、報紙、廁紙筒和汽水罐等製成一系列精緻的裝飾擺設,向長者送上窩心祝福。   梁婆婆是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的會員,她習慣將外賣塑膠容器收集起來製作小手工。雖然她對這次手工創作比賽深感興趣,卻又擔心力有不逮,其女兒遂自薦陪伴媽媽一起參賽。「我們每晚也會一起剪裁塑膠盒,利用膠片製作展示架,並在架上添置幸運星等裝飾品,以此祝願中心長者健康平安,滿有喜樂。」梁婆婆笑言,以往母女二人各有各忙,這次活動卻為她們帶來寶貴的相處時光,增潤了彼此關係。   另一位會員溫婆婆亦透露疫情期間,家人之間多以電話聯絡,少了見面的機會,感恩這次比賽可為她與侄兒帶來寶貴的相處經歷。溫婆婆與侄兒合力將雜誌廢紙摺成數百個大、小三角形,然後花盡心思將紙三角拼貼成立體的天鵝爸媽和寶寶,寓意天下父母皆默默守護家庭,故子女長大後也應尊重和關愛年老父母。   踴躍參與 發揚敬老愛老的精神 這次比賽吸引了40對來自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香港聖公會基德小學及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佛教傅康幼稚園的跨代組合參與其中,反應踴躍。主辦單位邀得 香港壽臣山獅子會「環保、愛心、跨代—手工創作比賽」大會主席黃偉廉先生 、香港壽臣山獅子會會長劉麗卿女士、香港壽臣山獅子會第一副會長尹瑞琴女士、手工藝導師李志媚女士和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梁婉貞姑娘擔任評審委員會的評判,為近50份參賽作品評分,並於2021年5月8日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冠、亞、季、殿軍及十個優異獎項。   香港壽臣山獅子會的代表、中心同工及義工更於頒獎禮當天,上門探訪了16戶獨居及雙老長者家庭,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並送上愛心福袋與參賽者的精美作品,發揚跨代敬老愛老的精神。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