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開幕禮當天,一眾嘉賓拍照留念
復康服務
康恩園生命花園啟用 為會員締造心靈綠洲
七個園區 各具特色 生命花園以「天人物我合一」為設計理念,象徵上帝、群體、大自然和個人之間的連結及融合。花園劃分為七個主題區域,分別以讚 美、信、望、愛、感恩、碩果豐盈及祝福為主題,為會員提供不同的感官體驗。為紀念Alice教友的大愛,園內特別開闢了「Alice’s Prayer & Flowers」區域,栽種她生前最愛的玫瑰花,惠澤每一位使用花園的會員。   設計團隊巧妙地參照教會年曆中各節期的禮儀顏色,以白、金、紫、粉紅、紅、綠等主色植物來區分讚美、信、望、愛等園區,寓意上帝的慈愛不分時節,恩臨整個花園。園內除了栽種各類植物,更配上不同裝置物及會員創作的藝術作品,讓使用者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會員亦可在明陣慢步靜思,在自我覺察中享受當下的平安。   其中「碩果豐盈園區」別具特色,栽種了無花果、橄欖樹和各式瓜果蔬菜。這區更貼心地設有高身種植盤,方便行動不便或輪椅人士進行活動。會員可親身體驗播種、澆水、收成的過程,共證葡萄滿枝的喜悅,見證着從種子到果實的生命奇蹟。   啟用禮見證花園新生 「生命花園」於7月2日下午舉行啟用祝福禮,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主禮,與社會福利署署長杜永恒、青山聖彼得堂主任黃健新牧師、聖馬提亞堂主任陳榮豐牧師、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以及捐款人代表劉桂華律師和盧淑嫻等嘉賓,一同見證這個空間的誕生。劉冼靜儀致辭時表示,期望新花園能為會員及同工提供心靈滋養的空間,並感謝社會福利署一直以來的支持。    典禮伴隨「澆灌及栽種生命」啟用儀式,一眾嘉賓為花園澆水、栽種無花果及橄欖樹,寓意生命花園將為會員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   典禮結束後,康恩園特意安排導賞活動及四個攤位體驗,讓嘉賓深入了解花園的設計理念和功能,並與會員交流。生命花園的啟用,為會員提供了與大自然連結的機會,期望在這個「天人物我合一」的空間中,會員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感受生命的美好與豐盛。
詳細內容
開幕禮當天,一眾嘉賓拍照留念
復康服務
康恩園生命花園啟用 為會員締造心靈綠洲
七個園區 各具特色 生命花園以「天人物我合一」為設計理念,象徵上帝、群體、大自然和個人之間的連結及融合。花園劃分為七個主題區域,分別以讚 美、信、望、愛、感恩、碩果豐盈及祝福為主題,為會員提供不同的感官體驗。為紀念Alice教友的大愛,園內特別開闢了「Alice’s Prayer & Flowers」區域,栽種她生前最愛的玫瑰花,惠澤每一位使用花園的會員。   設計團隊巧妙地參照教會年曆中各節期的禮儀顏色,以白、金、紫、粉紅、紅、綠等主色植物來區分讚美、信、望、愛等園區,寓意上帝的慈愛不分時節,恩臨整個花園。園內除了栽種各類植物,更配上不同裝置物及會員創作的藝術作品,讓使用者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會員亦可在明陣慢步靜思,在自我覺察中享受當下的平安。   其中「碩果豐盈園區」別具特色,栽種了無花果、橄欖樹和各式瓜果蔬菜。這區更貼心地設有高身種植盤,方便行動不便或輪椅人士進行活動。會員可親身體驗播種、澆水、收成的過程,共證葡萄滿枝的喜悅,見證着從種子到果實的生命奇蹟。   啟用禮見證花園新生 「生命花園」於7月2日下午舉行啟用祝福禮,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主禮,與社會福利署署長杜永恒、青山聖彼得堂主任黃健新牧師、聖馬提亞堂主任陳榮豐牧師、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以及捐款人代表劉桂華律師和盧淑嫻等嘉賓,一同見證這個空間的誕生。劉冼靜儀致辭時表示,期望新花園能為會員及同工提供心靈滋養的空間,並感謝社會福利署一直以來的支持。    典禮伴隨「澆灌及栽種生命」啟用儀式,一眾嘉賓為花園澆水、栽種無花果及橄欖樹,寓意生命花園將為會員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   典禮結束後,康恩園特意安排導賞活動及四個攤位體驗,讓嘉賓深入了解花園的設計理念和功能,並與會員交流。生命花園的啟用,為會員提供了與大自然連結的機會,期望在這個「天人物我合一」的空間中,會員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感受生命的美好與豐盛。
繼續閱讀
阿美於2003年獲選為「十大關懷之星」之一
安老服務
職場無限「耆」 生命無不可
奉獻愛心 編織歸屬感 阿美與協會的緣分始於1990年,當時她作為義工,在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協助社工帶領全球首隊「樂齡女童軍」;後於1997年開始於在香港聖公會樂華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任職起居照顧員;再於1999年起入職為聖公會黃大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的常務員。 在協會的歲月,阿美不僅獲得工作的成就感,更體會到同事之間的情誼。廿多年前,因家中經濟壓力,阿美曾考慮讓兒子停止學習鋼琴。當時的分區總監得知後,主動伸出援手,在聖誕卡中夾雜了金額為一年學費的支票。這份雪中送炭的關懷,阿美至今銘記於心,「我收到之後好驚訝,話我唔可以收。佢話係上帝預備俾個仔嘅。呢份恩情唔係必然⋯⋯佢用行動去支持我。」   同工眼中,阿美熱情、很會關心別人,別人的事務,她總是放在心上,更會源源不絕地輸出正能量。每日的招呼、定期的問候,連靈修書上也記下了滿滿的同事的生日日期,提醒自己送上祝福,「你點用心對人,人哋會用返個心對你,工作環境應該就係咁,人與人相處都係咁。」 轉換跑道 服務他人的意義 年屆60歲退休之齡,阿美毅然選擇展開職涯新一頁,轉換跑道,加入聖公會慈光堂長者鄰舍中心,成為社區健康助理。新的崗位,挑戰截然不同。阿美主要負責認知障礙症長者的服務,職責包括為認知障礙症長者策劃和帶領活動、進行家訪,亦要撰寫計劃書、為長者製作認知訓練教材等。   一位長者的家人笑言,除了阿美,這位長者幾乎不聽任何人的話,足以證明長者對阿美的信任和依賴。在與長者們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阿美也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力量,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學會珍惜當下的每一刻。她形容這是一份恩典,能夠幫助人、事奉人,讓她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別人肯定我的工作,團隊間如家人般融洽相處,這就是我選擇留下來的原因。」   阿美的故事,是福利協會無數同工的縮影。用愛心奉獻,詮釋着服務的真諦,在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讓生命的光芒在彼此交融中更加閃耀,共同構成協會服務的基石。
繼續閱讀
活動大合照
過渡性房屋項目
警察學院探訪同心村 實踐社區關懷助長者
親力協助家居清潔 真誠交流送關懷 活動當日,學警分組探訪同心村多戶長者家庭,主動協助清理冷氣機隔塵網及抽氣扇。對長者而言,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往往力有不逮。除了動手清潔,學警亦耐心與居民聊天,聆聽他們的生活點滴,送上關懷與陪伴。年近九旬的姚婆婆表示:「我年紀大,手腳不靈活,學警幫我拆洗兩年無清潔過的冷氣隔塵網,現在開冷氣瞬間涼快起來!」   防騙妙招齊分享 長者秒變醒目俠 在探訪過程中,學警亦主動向長者講解最新的電話及網上詐騙手法,並即場協助逾200名長者安裝「防騙易」及「HKSOS」流動應用程式,以便辨識可疑來電和快速求助。當日亦派發實用的「防騙知識包」,提高長者的防騙意識,築起防騙安全網。   同心同行 共建和諧 帶領是次活動的香港警察學院張健斌警司(學警訓練)表示,鼓勵學警將今次社區服務的經驗銘記於心,珍惜與居民互動的每一刻,了解社會的真實需要,無論未來身處任何崗位,都要不忘初心,堅守「忠誠勇毅、心繫社會」的精神,服務市民。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李美玲表示,此次活動讓學警更了解長者生活,也讓居民感受到警隊的關懷。同心村作為過渡性房屋,不僅提供居所,更注重建立關愛互助的社區。此次與警察學院的合作,是凝聚社區力量的重要一步,期望未來能持續與各界攜手,共建安全和諧的社區。
繼續閱讀
陳大主教、范晋豪座堂主任牧師(左六)、葉錦輝法政牧師(右七)、福利協會副總幹事文孔義先生(右五)與各嘉賓留影。
安老服務
「恩澤誠傳三十載」 李嘉誠護理安老院暨長者日間護理中心30周年誌慶
崇拜由陳大主教主禮及講道,並由院牧何錦添牧師與聖多馬堂輔理聖品馮智活牧師襄禮。陳大主教以「服務、服事、服役」為講道主題,細數院舍三十年來所蒙的恩典,並指出院舍同工以誠心守護著每一位長者,一直「誠傳」基督「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精神,延續愛的服事。崇拜獻詩由聖多馬堂「忘憂鼓隊」及院友詩班共同獻唱《快樂歌》,歌聲滿載喜樂與感恩,最後以《感謝神》及陳大主教的祝福作結,為感恩崇拜畫上圓滿句號。   典禮由社會福利署深水埗區福利專員馬翠蓉女士、民政事務總署深水埗民政事務助理專員陳樂桐女士及福利協會副總幹事文孔義先生主禮。馬專員在致辭中肯定了院舍的服務質素,欣賞多年來院舍積極支持社會福利署的「老有所為活動計劃」,以創新思維發展長者的潛能。院友代表在典禮上表演讚美椅子舞助慶,並與陳大主教及各嘉賓一同切生日蛋糕,歡欣慶賀院舍成立三十周年。 院舍的認知友善活動計劃 「誠記茶座」承辦了慶典後的茶聚環節,一眾院友義工化身為茶餐廳「伙記」,為陳大主教及各嘉賓點餐及奉上即沖奶茶與菠蘿包等茶點,場面溫馨,充分展現了院友們的活力。   是次三十周年慶典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與感恩,更是對未來的承諾與展望,福利協會及院舍同工將繼續以誠心服務長者,秉持「個別關懷,全面照顧」的宗旨,與牧區及各界攜手讓長者安享晚年,邁向更豐盛的未來。
繼續閱讀
嘉賓在香港聖公會林植豪日間復康中心門外合照
醫療康健服務
林植豪日間復康中心啟用 擴服務空間回應社區需求
 中心發展歷程  「林植豪慈善基金」於2013年慷慨支持協會開設首間非政府資助的「香港聖公會林植豪伉儷日間康健中心」,服務質素備受肯定。鑑於社區對長者日間護理服務需求日增,基金決定延續這份關愛,贊助成立「香港聖公會林植豪日間復康中心」。   該中心位於沙田春暉花園2樓,提供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服務範圍涵蓋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日間照顧、專業復康治療及多元化家居支援,有效擴展長者復康服務網絡,全面照顧區內體弱長者需要。一位行動不便的服務使用者分享:「我已經有7-8年沒走過路,希望把握在中心治療的機會,做多些運動,強健身體,再次站起來。」    用愛承載服務 啟用禮上,劉冼靜儀總幹事致歡迎辭時表示,儘管現今科技發展迅速,人工智能已成為現實,但這些技術永遠無法取代協會用愛承載、用心打造的服務。她特別感謝林植豪慈善基金代表林李志德對福利協會的鼓勵、支持和信任,令協會同工十分感動。 林李志德在致辭中分享,她與先夫林柏年醫生早在加拿大已積極推動華人長者的日間護理和院舍服務,眼見服務需求殷切,加上福利協會同事工作認真專業,因此決定支持開設第二間日間復康中心,希望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   未來發展計劃  展望未來,中心將繼續致力提倡自立支援,讓服務使用者投入參與日間中心的運作及發展,提升他們的自尊感和對中心的歸屬感;擴展日間中心服務,讓更多長者受惠;以及發展社區復康服務,透過增加專業的復康治療器材及人手,加強復康治療的成效。秉承「榮神益人」的服務精神,中心期望能協助更多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活出豐盛。
繼續閱讀
Amber深信,企業與社服機構的協作是雙贏的策略
家庭及綜合服務
馬卡龍色的音符
用心搭橋 連繫企業資源 Amber平日負責華潤創業旗下華潤物流的社會責任工作。她是偶然知道到紅磡社區客廳的青少年渴望認識中華文化及音樂,於是靈機一動,決定籌辦這個葫蘆絲教學項目,自己更身兼導師。   Amber坦言「公司對這類社區參與項目非常支持,不僅調撥經費購買葫蘆絲,讓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樂器;還囑咐我盡量配合小朋友放學後的時間,所以我才能夠在工作時間進行教學。」這種彈性安排,體現了企業與社服機構合作的互惠互利模式,為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材施教 展現創意 對於沒有太多教學經驗的Amber來說,教小朋友並非易事。面對挑戰,她靈活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將每節課的時長由一小時延長至一個半小時,確保有充足的教學及練習時間;她又根據性格特點提前安排小朋友的座位,確保互動效果。   最讓小朋友眼前一亮的,是Amber別出心裁的教學法。「我參考了幼稚園老師的教學方式,著重色彩、手勢和語調的運用。」她自行製作教材,將傳統黑白色的音符改為馬卡龍色,讓樂譜變得色彩繽紛。「小朋友的注意力明顯提高了,學習速度也更快。」   葫蘆絲的優勢在於入門門檻較低,即使完全不懂樂理,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幾節課就可以學會吹奏簡單的兒童曲目,對小朋友而言會更有成功感。讓Amber感到驚喜的是,小朋友的表現遠超預期。「他們的學習能力非常高,很多小朋友都展現出音樂天賦,能夠快速掌握技巧。」   最後一節課,小朋友用葫蘆絲合奏了兒童經典曲目《瑪麗有隻小綿羊》和《粉刷匠》,活潑的音符在紅磡社區客廳裏跳動,那份專注和熱情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企業社服攜手 共建共享社區  Amber計劃未來挑選有興趣又有潛質的學生,繼續義務教學,舉辦深度課程,甚至讓小朋友有機會參與表演,展示他們的才華。   Amber深信,企業與社服機構的協作是雙贏的策略。「大企業更應承擔起社會責任。雙方在平等基礎上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一方提供商業資源,一方提供公眾資源。這種優勢互補增強了公共項目的持續性,能夠長遠滿足社會需求。」   紅磡社區客廳中心主任關銘軒說,「對基層家庭來說,能參加定期的興趣班已經很不容易了,更別說是音樂班。但只要有外界的支持,孩子們就能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