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安老服務
「煮播2.0」載譽歸來 從煮食改善長者腦退化
「我太太很喜歡下煮,以往每餐美味可口的飯菜都是由她親自主理的。」廣輝與太太卓雅相濡以沬大半生,本來平淡而溫馨的生活卻在10年前悄悄起了變化……   病患來襲 夫妻角色逆轉 「大約2011年,我發現太太經常忘記大小事情,如炒菜時會重覆放鹽、混淆了鹽和糖等,後來醫生確診她患上認知障礙症。為免她感到吃力或受傷,我開始一手包辦所有家務,同時貼身照顧她各種生活需要。」廣輝坦言他的生活都是以太太為重心,而太太也愈來愈倚賴自己。   從「煮飯」重建能力與自信 廣輝一直積極面對人生順逆,經常與太太參加長者中心的活動,最近兩夫婦更參與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及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煤氣公司」)合辦的「煮播2.0」。活動主要為認知障礙症長者及其護老者而設,旨在將「煮飯」變成一種訓練腦筋的活動,並讓長者與護老者通過合作煮食互相了解,學習如何相處。   「太太以前是家中主廚,我希望她可在『煮播2.0』中再次體驗『煮飯仔』的樂趣。但第一次上課時,我內心始終有點忐忑,一來廚房有火、有刀,比較危險,二來太太患有認知障礙症,我擔心她未能應付繁複的煮食程序。」廣輝最初總忍不住出手幫忙,幸好同組的企業義工不時提醒他要相信太太,讓她親自動手做。   採訪當天正是「煮播2.0」第一組的最後一堂,看了烹飪導師示範後,一眾學員已禁不住躍躍欲試。卓雅在廣輝和企業義工的提示和鼓勵下,按照烹飪導師和職業治療師設計的程序分析食譜,一步步準備各種材料,如打發雞蛋、切蔥粒、攪拌魚肉、調味和煎蛋皮等。卓雅雖然有點緊張,但也用心參與每個步驟,最後成功炮製出色香味俱全的「魚肉雞蛋卷」。廣輝則化身成助手,輕鬆地為太太拍下大廚的英姿。   一場有溫度的烹飪課 「『煮播2.0』彷彿帶我們回到新婚時候,一起入廚的溫馨日子。看見太太重拾洗、切食材和控制爐火等基本煮食技能感到很欣慰,原來她的廚藝還不錯呢!近年,我一直沒信心讓太太走進廚房,但這五節烹飪課令我明白只有適時放手,才能幫助她提升自理能力、自信和快樂。」廣輝說太太現在會在家中幫忙切蔥、洗菜和炒蛋等簡單烹煮工作,他更笑指捨不得「煮播2.0」這個愉快而實用的假日活動!   2017年3月,福利協會與煤氣公司首次合作,由職業治療師及煤氣烹飪導師聯手設計煮食程序記憶訓練計劃—「煮播」,調查更發現計劃有效提升輕度認知障礙症長者的自信心、煮食和認知能力。今年,「煮播2.0」載譽歸來,更融入家庭元素,鼓勵護老者陪伴長者一起學習製作家常菜式,增進彼此溝通和欣賞,鞏固家庭關係和傳承家庭文化。「計劃其中一位護老者雖然跟母親同住,平日卻甚少交流煮食心得。『煮播2.0』正是一個平台,讓女兒有機會跟媽媽學習『梅菜蒸豬肉』的家傳小秘技。這次我們亦鼓勵護老者陪伴長者持續在家練習煮播的菜式,藉此提升認知訓練的成效,增潤家庭關係。」負責計劃的督導主任黃若恒姑娘更希望護老者可從中學會放手的重要性,從而紓緩積壓的照顧壓力。   「煮播2.0」下一期小組將於2021年11月舉行,有興趣參加的長者和護老者請把握最後的機會,親臨香港聖公會西環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地址:西環山道28號曉山閣地下A-E室)報名及進行評估或致電2818 3717查詢活動詳情。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外展隊X流動車拍住上 支援多元文化社群
香港聖公會多元文化外展服務隊(下稱「外展隊」)於2020年3月設立,今年6月,外展隊更增添一位「新成員」,與隊員並肩同行,深入多區,訪尋那些被忽略的多元文化社群,協助他們連繫社區和主流福利服務。   外展隊的「神隊友」 「外展隊屬下共有4支由社工和多元文化同工組成的外展小隊,服務範圍覆蓋沙田、大埔、北區、元朗、屯門、荃灣及葵青區。去年,各小隊主要以街站形式接觸多元文化服務對象,向他們講解防疫、教育和社會服務資訊,以及派發口罩和搓手液等物資。外展隊十分講求合作互補,例如社工擅於組織活動、個案輔導及危機處理,而多元文化同工則能以親切的家鄉語跟多元文化人士溝通,從中了解及轉達對方的狀況和需要,令整個外展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但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的服務總監馬浩坤指,美中不足的是外展隊部分服務點較為偏遠,而且沒有固定工作間,或多或少會影響服務對象駐足停留的意欲。幸好,外展隊終於加入「新成員」—5.5噸外展車,它不但能遮風擋雨,更大大提升外展隊的工作效率,難怪同事們對它讚口不絕!   打破限制 羅敏妍和鄭國威是外展隊的社工,分別負責屯門和天水圍區,以及沙田和大埔北區的外展工作。由於服務地區遠離外展隊位於朗屏的服務中心,以往他們只能在公眾地方或借用其他服務機構的辦公室開展地區服務。「疫情嚴峻時,公眾地方也圍封了,那時我們只可繼續網上支援服務。多了外展車這個『好拍檔』後,各小隊不用擔心『好天曬,落雨淋』、運送物資及交通等問題,令外展工作更為順暢。多元文化服務對象亦可在配備空調、電視和廣播設備的舒適車廂內,參與防疫講座及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外展隊同時在車旁設置街站,主動認識多元文化街坊,並介紹外展車的活動和適切的社會資源。   拉近彼此距離 由於外展車可協助運送物資和大型器材,外展隊也連繫了多個服務機構,一起在這個「流動街站」舉辦健康檢查、防止濫藥等教育活動。「最近,我們跟屯門一間服務機構合辦外展車活動,邀請了區內的新來港婦女和多元文化婦女到車上參加和諧粉彩活動,旨在紓緩家庭壓力,促進社區共融。有些新來港婦女說以往對多元文化街坊的感覺較為負面,想不到這次竟在活動中打成一片。大家更在多元文化同事的協助下,坦誠交流,融洽共處。」羅敏妍認為沒有外展車這個聚腳點,實在難以促成種種協作和活動。   外展車顏色鮮艷,車身插畫更充分演繹出本地人及多元文化社群共融之感,因此它每次出勤,總吸引到多元文化街坊的注目,甚至主動跟外展車Selfie呢!「車身印有『你好』的尼泊爾語、印度語和烏都語,就像親切地跟街坊問好般。記得有位尼泊爾伯伯看見Namaste(『你好』的尼泊爾語),便友善地上前跟我們打招呼!」鄭國威笑言外展車的親和力,的確有助拉近與服務對象的距離,建立互信關係。   對外展車「同事」的期望?大家不約而同希望它繼續擔當「親善大使」的角色,同時協助外展隊成員深入其他偏遠、欠缺社會服務支援的鄉郊地區,做好及早介入和危機預防的工作,協助更多有需要的多元文化社群盡早與主流福利服務接軌。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 醫社合作 全面支援中風長者及家人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得到中國銀行(香港)的資助,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合作,推行為期3年的「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為500名合資格的低收入中風長者,提供免費的中醫康復治療,以及為1,200名中風的高風險人士,提供免費預防治療及追蹤評估。   計劃啟動禮於2021年7月29日(星期四)在香港浸會大學校園舉行,邀得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機構業務部總經理孫德民先生、浸大校長衛炳江教授及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擔任啟動禮的嘉賓。啟動禮同時在福利協會屬下的13間長者地區中心在網上直播,讓長者也可參與這場盛事,與嘉賓互動。   計劃的8大特色元素包括「醫社合作」、「中醫針灸及治療」、「中風高風險自我檢視app」、「社區治療中心」、「患者及護老者支援」、「健康大使支援」、「社工個案管理」及「社區資源轉介」。計劃於2020年10月正式推行,由福利協會屬下的13間長者中心與浸大中醫藥學院合作,並於福利協會屬下的長者中心設立4間「社區治療中心」,包括中西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及深水埗區,首間治療中心於本年1月開始提供服務,半年間,已為46位中風患者提供密集式針灸及中藥治療,患者健康狀況已見改善,令人十分鼓舞及欣喜。   母女情深 互相扶持共患難 87歲的美倫於2020年12月中風,出院後因為跌斷了髖關節,需要坐輪椅,同住的女兒決定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媽媽。美倫形容當時覺得自己很失敗,以往打理家務的責任都落在女兒身上,更擔心女兒照顧自己太勞累,認為自己拖累女兒。美倫於今年5月參與計劃,接受針灸治療後,身體狀況已有很大進展,以往不太靈活的左手,現已慢慢能伸展到頭的高度,女兒笑言:「媽媽現在會趁我走開了、看不到的時候,自己整理被鋪、東摸摸西碰碰。現在她可以不用幫助,自己由床邊的沙發坐回床上。」自從活動能力得到改善後,美倫對女兒的內疚感也減少了,並希望終有一日能再次照顧自己及打理家務。   彼此關顧 共渡復康艱辛路 漢光今年73歲,於2020年6月突然中風,左邊身、手腳失去活動能力,簡單如按手提電話的鍵盤也做不到。出院後,漢光左邊上下肢的肌力有減退的情況,還有明顯的趾癱,連站立也不穩,需要由曾患腸癌的太太照顧。漢光初期因為不想被鄰居談論,不願外出,以往喜歡踢足球、擲飛鏢、用智能電話打麻將等興趣都因活動能力受限已無法繼續。直至漢光接受計劃近60次的針灸治療,以及堅持每天到公園練習步行後,他終於能夠不用扶助用品走一段路,以前不能打開的左手現在也能打開了。太太看到丈夫能自理,也放心外出,心情安樂多了。   醫社合作 為低收入中風長者提供免費中醫治療 對象:為60歲以上(首6個月中風患者優先)或年齡低於60歲,由社工作出個別評估及審批,又或經浸大中醫門診推薦參與計劃之中風人士。 經濟要求:領取綜合援助計劃、長者生活津貼及低收入家庭,首6個月免費。 治療內容:包括為期6個月,每週2至3次,不多於72次針灸或中藥治療服務。 服務詳情可掃描以下的二維碼,透過計劃短片及計劃Facebook專頁了解,亦可致電:2336 2828或 WhatsApp電話:6533 9972與計劃社工聯絡。如想申請服務,可將已填妥的「中風康復治療服務申請/轉介表格」電郵至lmis_cmcsp@skhwc.org.hk或傳真至2330 7589 / 2336 9988。   計劃Facebook專頁 (按此) 計劃短片 (按此) 中風康復治療服務申請/轉介表格 (按此)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告別「隔夜餸」 「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有營市集」為長者帶來「有營」生活
  熙來攘往的街市裡,人們都在此起彼落的叫賣聲中揀選新鮮蔬果,唯獨幾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緩緩走到地攤前,彎著腰,埋頭尋找一些廉價的「下欄」蔬菜。「尋寶」以後,他們便隱沒於人海之中,似乎不曾有人在意其存在和背後的故事。   「隔夜餸」的啟示 「有位獨居婆婆跟我說,很久沒吃過香蕉了,因為街市檔販都不願意賣一、兩條香蕉給她。」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督導主任黃慧慈姑娘表示,婆婆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很多獨居和雙老長者購買餸菜時也曾遭到這種冷待。   早年,黃姑娘參加了第二屆「賽馬會教師社工創新力量」,並邀請香港聖公會樂民郭鳳軒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的社工林潤玲姑娘作為同行者,一起研究基層長者的營養及膳食問題,繼而設計了以有利獨居長者及弱勢社群消費文化為目標的創新服務項目—「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有營市集」。「我們訪問了386位將軍澳及土瓜灣區的獨居及雙老長者,發現逾半受訪者也有吃「隔夜餸」的習慣,主因是檔販不願出售細份食材,使他們經常買多了和煮多了,雪櫃更加囤積了一堆已變壞的食物。如須購買較少份量,長者唯有選擇街市地攤那些不新鮮的瓜菜。」黃姑娘表示。   長者友善的銷售概念 「賽馬會教師社工創新力量」(InnoPower@JC)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透過提供一系列多元的學習機會,為社福及教育界培育具創變能力的人才社群,持續推動業界發展以迎接挑戰。黃慧慈姑娘獲選為InnoPower@JC 的「創新社工夥伴」,於2019年7月正式開展「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有營市集」,該計劃由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和樂民郭鳳軒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分別推動長者組成「有營市集」籌委會,以「共議」、「共購」、「共膳」作為營運框架,希望讓長者在飲食上有選擇和食得「有營」。「每次『開檔』前,長者籌委會先商討採購之食材和數量,然後兵分兩路,部分成員出發往街市團購時令蔬果,然後運返市集,其他籌委及長者義工則將食材分拆成單人份量、標示食材的營養成份,以及按成本價優先賣給獨居及雙老長者,讓他們可平等地買到喜愛、新鮮,以及份量合適的食物。」黃姑娘笑謂,每次「開檔」,市集必定門庭若市。除了多款蔬果外,於節日期間,市集還會擺賣月餅、香印提子、瓜子和年糕等應節食品,讓老友記感受到佳節歡愉。   重現歡顏的林婆婆 70多歲的林婆婆是位隱蔽獨居長者,多年來飽受痛症折磨,心情低落,日漸失去生存意志。「聽到中心的活動,林婆婆總是藉詞推搪,沒料到『有營市集』竟然吸引了她,後來她更成了市集常客和籌委領袖。」黃姑娘說,林婆婆年青時是位街市菜販,故市集的工作正是其強項,她不但教導其他籌委和義工挑選新鮮瓜菜,更會主動跟老友記分享烹調心得。   提到飲食喜好,林婆婆指自己要求簡易,卻特別喜愛芫茜。「老人家吃不多,最開心是在『有營市集』買到一少份芫茜!」小小的市集除了增添了林婆婆的能力感,更讓她深深感受到社區的關懷,重拾生活動力,不再過於專注於身上的痛楚。   「感動的是長者可在市集有尊嚴地購買少份量的食材,得到一份應有的尊重。可惜受疫情影響,『有營市集』無奈於2020年1月暫停實體營運。幸好同工、長者籌委和義工過去兩年的努力,成功令部分檔販明白獨居長者對食材份量的需要。這段期間,個別檔主也願意在攤子售賣少份量的食材予長者,以表支持。」黃姑娘期待不久將來又可跟老友記在熱鬧的市集中,彼此共聚,一起品嚐新鮮、「有營」的蔬果。   如欲了解詳情,請掃瞄QR Code瀏覽「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有營市集」的短片。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十個小孩去CAMPING 成長旅途初體驗
  一個5歲小孩,有能力自己挑戰野外露營嗎?有些父母或許立即想到很多不可能:「咁細個,點識照顧自己呀」、「無我陪,佢瞓唔著架」。假如我們敢於鬆手、放手,孩子的能力又會否超出想像?   非一般學習經歷 今年6月,10位來自聖公會聖約瑟堂幼稚園的高班學生,嘗試離開父母的羽翼,參加由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舉辦的「大個仔大個女畢業營」,一起在錦田體驗兩日一夜的室內露營。「同學就像置身校園般,皆因身邊都是自己熟悉的面孔,不過這次他們卻要全天候一起相處和經歷不同活動,進一步學習與人合作和溝通之技巧。他們亦可藉此機會挑戰自己,學習獨立、自理和解難。」負責活動的中心主任郭皓晴姑娘期望同學可在活動中成為真正的「大個仔、大個女」,共建深刻而寶貴的成長回憶。   紮營、煮食初體驗 出發之前,郭姑娘已給同學一張活動備忘,提醒他們自己執拾入營的衣物、梳洗和清潔用品等。採訪當天,10個孩子似乎準備十足,背著大小行裝準時到達營地,他們有的滿心期待,有的卻悶悶不樂,畢竟是首次離開父母,只能跟同伴互相依靠。   同學們在營中首項挑戰就是紮營。旅程第一天,導師向同學示範起營步驟,這個新奇的畫面令一眾男孩子興奮得蹦蹦跳。然後同學在導師的指導和協助下,合力接駁營柱、架起營幕,他們笨手笨腳的動作真是既驚險又有趣!最後當大家看見自己一手建立的「小天地」時,皆高興得在營內打滾、嬉戲。   為了讓同學學習「自煮」,郭姑娘特別安排10位廚房新手學做壽司和咖喱雜菜。由於缺乏煮食經驗,孩子們切菜和炒菜時難免有點雞手鴨腳,不過他們仍然投入學習和嘗試,還主動跟社工和導師分享這頓自家製的飯菜呢!「很多小朋友也有偏食習慣,但在營中他們不可挑食,要嘗試不同口味,而且凡事須自己動手做,用餐後更要自行清理餐桌和清洗碗筷。」郭姑娘希望令孩子感受到父母平日煮飯買菜的辛勞,從而學會感恩和珍惜食物。   學會勇敢的小孩 始終是初次獨個兒離家,同工也擔心小朋友不習慣,遂讓同學致電家人報平安,並一解相思之苦。「媽媽,我很想你啊!」聽見媽媽的聲音後,駿揚內心的思念便一湧而出。沒有父母相隨,駿揚入營後不但學會自己梳洗、換衣服和執拾,更勇敢地跳出個人安舒區,挑戰不熟悉的事物,甚至平時不喜歡吃的雞蛋黃,他也願意一試。看來這種非一般的學習體驗,真的令他學會如何克服困難。   夜幕低垂,丹丹想起媽媽,忍不住哭起來。經郭姑娘的耐心安撫後,丹丹才慢慢平復心情,堅強地返回營中休息。「想不到這位小女孩這麼快便重現可愛笑容,今天吃早餐時還主動為同學倒開水,以及幫忙執拾營地呢!」郭姑娘相信當父母不在身邊時,小孩子可以很獨立,有勇氣面對害怕的事情。   天亮了,兩日一夜的露營活動快要結束。孩子們拿著剛做好的畢業娃娃,到處找好朋友合照,為這次成長之旅留下快樂印記。   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走得更遠!相信這就是家長們在這次活動中深深領悟的道理。
繼續閱讀
精神復康及智障人士服務
康恩園大型主題壁畫活動 以藝術交織人與人的連結
談到藝術,有些人總感覺它高高在上,並非一般大眾的玩意,其實不然。疫情期間,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的精神及智障人士復康服務團隊便發揮小宇宙,讓會員和同工化身成藝術家,一起用畫筆將心目中的森林和動物帶進康恩園,為復康人士這個「家」注入愛與生氣。   以藝術連繫人心 「疫情的確為院舍生活帶來種種規限,最令會員感到無奈的大概是未能自由外出活動,只能透過視像形式與親友保持聯繫。過去一年多,康恩園的服務團隊便攪盡腦汁,舉辦多元有趣的活動,希望有助紓緩會員在『疫境』中的鬱悶、焦慮和孤單感。」儘管如此,人與人之間的心靈間距在疫情下依然存在,於是復康服務藝術治療師陳詠儀姑娘便思考如何透過藝術,讓會員之間以至與社群重新連繫。康恩「樂藝園」共融壁畫計劃亦由此誕生。   合力美化「家園」 康恩「樂藝園」共融壁畫計劃於2020年9月正式啟動,康恩園的戶外花園就是大家的主場,參加的會員和同工可在舒適開揚的環境中,發展藝術潛能,合力創作以大自然為主題的壁畫,達到美化院舍和促進社群共融的目標。「計劃首階段,我們透過小組工作坊,鼓勵康恩園的會員繪畫喜愛的自然景物,如瀑布、花草、飄雪和森林動物等,其中一些作品會印在畫卡和畫布上,讓會員和同工加以粉飾,共同完成壁畫的構圖。」陳詠儀續指,康恩園的服務團隊亦跟福利協會發展部的設計團隊合作,將壁畫構圖數碼化,製作成大型圓柱壁畫和裝飾玻璃貼。設計師更特別留白壁畫底部位置,讓參加者可在壓軸舉行的「共融壁畫日」為各種奇趣森林動物填上繽紛色彩。   肯定和滿足感 會員佩玲自中學畢業後便沒有執筆畫畫,創作壁畫對她而言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不過在陳詠儀的鼓勵下,她決定一試。「我畫了一隻小鳥,想不到牠雖然構圖簡單,但當其他會員和職員為牠塗上顏色後卻變得栩栩如生,每個人也為這幅壁畫付出不少心血!」透過計劃的社群藝術活動,佩玲有機會跟會員和職員面對面或藉著畫作互動交流,從而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欣賞和接納。至於會員Winnie一向喜歡畫畫,這次她還挑戰「孔雀開屏」:「我很用心為孔雀的羽毛上色,希望令觀賞者感受到牠的美和自信。看見自己的作品融入壁畫當中,當然高興,很有滿足感。」   感受彼此存在 「基於防疫考慮,會員和同工須在不同時段、分批參與填色和壁畫創作活動。縱使他們不能親身接觸每位參加者,卻可一一細味不同人的畫作和心思,感受彼此的連繫和存在。在互相包容的氛圍下,會員和同工更可在別人的畫作上自由融入個人創意,接力完成整幅壁畫。有些前線同工未必認識會員或擅於畫畫,但也特意抽空前來參與活動,以支持和鼓勵會員,增加彼此認識。從不同畫作中,同工亦進一步了解到會員的能力和心思。」陳詠儀笑說花園的壁畫不僅成為康恩園的全新亮點,也滿載會員和服務團隊美好的回憶。   「智障和精神復康人士的人生路上較多波折,這些負面經歷均令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如遇到壁畫這種新事物,會員可能會擔心應付不來,表現抗拒。記得會員佩玲最初接觸繪畫時也欠缺自信,想不到她嘗試過後竟然愛上畫畫,甚至喜歡以藝術表達內心感受。我相信只要大家開放地多作交流,定能更加接納和認同智障及精神復康人士。」陳詠儀希望這次共融藝術創作體驗可為會員帶來鼓舞和信心,同時提升社會大眾對智障和精神復康人士的正面印象,共同為社區共融工作打造創意基地。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