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家庭及綜合服務
西九龍教區「恩典同行計劃」 活出信仰。成為祝福
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 張太(化名)在學校社工黃姑娘手上接過福袋,感動得熱淚盈眶:「很感激你記掛我們家的情況」。自己丈夫任職的食肆,疫情期間不斷停工及減工時,原本萬多元收入的工作,現在每個月只有數千元。張太憂心一家四口如何維持生計,黃姑娘的慰問來得及時,讓她看見黑暗中的一點光,領著她走出了黑暗的幽谷。拿著手上這個福袋,有著她們家急需的食物及現金券,翻閱著恩典同行小冊子裡安慰人心的聖經話語,張太心頭溫暖,亦知道這份愛將延綿不絕。   坐在輪椅上的鳳雯與周牧師侃侃而談,分享自己「百無」 的人生。鳳雯直言自小討厭自己,因父母重男輕女,讓她很自我保護,賺到錢會自己儲起來,也不給家用。然而漸漸成長令她學懂與人分享,在談到自己為弟弟供書教學,弟弟感激之情;替母親完成到北京旅行的心願時,喜悅的親情,鳳雯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患病多年的她現時每星期需要接受復康治療,儲蓄亦快將耗盡。透過敍述自己的生命故事,鳳雯雖然自嘲為「百無」人生,但實際上卻感到「內心富有」。接過福袋,鳳雯感受到分享的喜悅,助人與受助者內心的富足。   「恩典同行計劃」正是透過派發福袋,讓教堂及教友可以關心有需要人士的身、心、靈需要,讓受助者與自己及教會連結。除了「恩典同行小冊子」內安慰人心的經文及教堂資訊外,就近牧區的弟兄姊妹亦會主動聯絡受惠對象,提供牧養關懷,延續這份愛,並讓他們以依靠上帝,重拾信心、平安和希望。過去8個月,透過教區內8間教堂、5間小學及8個社會服務單位,派發了3,000個福袋,接觸了3,000個家庭。對象包括低收入家庭、單親家庭、雙老/獨老長者及復康人士等等。   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唸小三的仔仔在家上網課,在鏡頭前永遠坐不定,完全吸收不到老師的教學,網課後仍然一空白,不懂做功課,又沒膽量去問老師,我也不懂得教他,收到老師投訴他幾個月欠交很多功課,我真的很擔心,既害怕收到老師的電話,更怕復課後交功課怎麼辦。幸好中心安排仔仔參加了學習支援班,面對面教他補回了欠交的功課,我與他才不用日日為功課而爭吵,大家都可以開心面對復課了。」蕭太(化名)愉快地分享兒子參加了「疫境同行計劃─小學生學習支援班」後家裡的轉變。   留意到疫情下中、小學生在家學習的困難及需要,香港聖公會屯門青少年綜合服務於2021年1月與青山聖彼得堂合作推行計劃,透過中、小學生的學習支援班,為區內有經濟困難及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服務。現時共有20位中、小學生受惠。「疫境同行計劃」是「恩典同行計劃」的一部份,與牧區合作支援地區的需要。盼望未來一年,可以於不同牧區,連繫堂、校、社服的力量,推行更多類似的合作計劃。   與你同行,將恩典發射 「恩典同行計劃」在2020年3月一次西九龍教區牧師會中萌芽,牧者們希望將疫情的詛咒化為祝福,鼓勵教友在疫情中活出信仰,以行動關懷及支援身邊有需要的人。2020年6月西九龍教區正式推動這個由教區聯繫及贊助、教堂直接參與,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心意行動」協助推行的「恩典同行計劃」。計劃推行至今十分成功,收到受助者及參與教友不少正面的迴響與祝福。   西九龍教區呼籲弟兄姊妹一同參與「恩典同行計劃」的事工及捐款支持,捐款支票抬頭:「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請註明捐助「恩典同行計劃」),支票可郵寄至西九龍教區辦事處,地址:九龍旺角白布街11號。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同築耆願(二):老而不休 以畫圓夢
俗語說:「有心唔怕遲」,即使年輕時曾跟興趣和夢想擦肩而過,只要有毅力和決心,每個人也可在人生下半場發展潛能,成為非凡的追夢者。   遲來的繪畫夢 87歲的區淦珍婆婆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恩愉軒的院友,現在兒孫滿堂的她,年輕時也走過不少艱苦的日子:「當時要照顧患有腎病的丈夫和五名兒女,只好獨力肩負照顧家庭的重擔。我靠車衣工作養活一家,生活忙得不可開交,當然也沒空想興趣這回事。直至退休一段時間,我才思考如何在晚年過得充實。」區婆婆不諱言自己是個愛美的人,在她心目中畫畫也是一門講求美感的藝術,於是便在2009年參加了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長者地區中心舉辦的畫班,開始研習山水畫、水墨花鳥畫和工筆畫。   人生第一個畫展 不經不覺區婆婆已習畫10多年,保存了50多幅佳作,然而她謙稱自己是班門弄斧,平日很少與別人分享其作品,但社工劉佩芬姑娘卻對婆婆的學習態度和畫功敬佩不已:「畫畫是一門易學難精的技藝,必須持之以恆方可不斷改進。區婆婆70多歲才開始學畫畫,入住院舍後也沒有放下這興趣,即使是臨摹老師的畫稿,她亦會虛心學習,在細節上力求改進,有時候她為了完成一幅滿意的作品,不僅會花上幾天以至整個月的時間,甚至會重畫幾遍,廢寢忘餐。」劉姑娘有感區婆婆在畫畫路上付出了不少心血,故希望透過「同築耆願」計劃為她在恩愉軒舉辦一場小型畫展,將她的作品公諸同好,讓家人、院友及同工認識到其天賦才能,並予以肯定。   幾經鼓勵下,區婆婆決定了參與這畫展。劉姑娘知道婆婆是位「緊張大師」,所以她一直也低調進行籌備工作,好讓婆婆可放鬆心情迎接這重要時刻。採訪當天便是舉行畫展的大日子,恩愉軒早已掛滿一幅幅由區婆婆精心挑選的畫作,它們主要以花鳥和自然山水為主題,圖像層次分明、筆觸細膩,院舍亦頓時洋溢著清雅脫俗之藝術感。那邊廂,區婆婆亦忙於整理妝容和配襯「戰衣」,準備主持人生首個畫展!   家人陪伴成就夢想 區婆婆金剪一揮,畫展正式揭幕,院舍亦為婆婆送上驚喜。原來劉姑娘早前悄悄地邀請了區婆婆的家人錄製打氣短片,預備在畫展上播放,並約定一眾子女和兒孫透過視像現身在畫展中。劉姑娘說:「區婆婆一向愛錫家人,可是礙於疫情關係,家人未能親身參與畫展,分享婆婆的喜悅,於是我們便以此替代形式,讓家人一起支持婆婆及欣賞其畫作,體會她多年來為畫畫所下的苦功和心血。」   從芸芸畫作中,家人、院友和同工不但看見區婆婆的功力,也深深感受到她對畫畫的熱誠,惟婆婆不敢居功,反而感激院舍同工的鼓勵和悉心安排,讓她有機會「以畫圓夢」:「以前從不知道開畫展是甚麼回事,衷心感謝院舍給我這個難忘有趣的體驗,讓我有機會跟各位交流畫畫心得。最高興的當然是身處香港及海外的家人也能參與其中,互相見面問好,他們還叮囑我要保重身體,不要常常熬夜畫畫呢!」   「對於我個人來說,舉辦畫展也同樣是一項新嘗試,過程或許不盡完美,但最重要的是長者的才能與努力能透過活動得到肯定,增強其自信心和能力感。」劉姑娘希望活動能鼓勵其他老友記「活到老,學到老」,不要為年齡所限,相信自己也可在追夢路上發光發熱。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同築耆願(一):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歌唱夢
電影《不老騎士》中有句話:「追求夢想時,你會忘記自己幾歲。」戲中道出追夢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長者為了實踐期待以久的夢想同樣可滿腔熱血,勇往直前。   鼓勵長者向夢想出發 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於2019年10月獲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撥款舉辦一系列有關生死教育的計劃,「同築耆願」便是其中一項活動,目標是幫助長者達成未了心願,圓滿人生,活出精彩晚年。「很多長者年輕時或因生活、家庭和種種原因而放下了夢想,好像75歲的和基及83歲的國梁早在年青時代已喜歡唱歌,可惜沒有發展興趣的機會。直至入住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阮維揚長者之家後,二人依然踴躍參與院舍的唱歌小組,並時常為節慶活動唱歌助慶,於是我便想到為他們舉辦演唱會,藉此一圓歌唱夢和發揮個人才能,提升自信心和能力感。」社工郭寧姑娘笑指和基、國梁對開演唱會一事充滿期待,就選歌花盡心思,亦積極練歌,努力備戰。   「和基及國梁分別曾輕微中風和遇上車禍受傷,身體遜於從前,但為了參與演唱會,他們仍積極練習,希望能以最佳狀態示人。平日同工會在平板電腦播放歌曲,陪伴和基、國梁一起練歌,他們二人亦會利用沐浴、如廁的時間繼續操練,絕不鬆懈!」郭姑娘更說兩位老友記每次在地下花園綵排時,也會互相鼓勵和提點對方,這種不分你我的精神也令她深受感動。   重拾失落了的歌唱夢 採訪當日就是「開Show」的大日子,大樓同工早已在花園搭建了表演舞台,並接駁可於戶外播放和樓層收音的音響器材,好讓其他院友可在樓層及符合防疫的原則下欣賞演唱會。一眾同工和院友儼如小粉絲般,高舉印有「和基」、「國梁」的燈牌和啦啦球喝采打氣。兩位歌手甫出場時更令人眼前一亮:和基穿上一套酒紅色的西裝,情深款款;國梁則以西部牛仔裝束示人,充滿陽光帥氣。   和基在爸爸的薰陶下,自小便喜歡聽英文歌,貓王皮禮士利更是他的偶像。直至中四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竟讓和基當上了兼職酒廊歌手,可是媽媽認為當歌手不切實際,於是中學畢業後和基還是告別了歌唱夢。和基已闊別舞台50年,現在即使要坐在輪椅上演唱浪漫情歌,依然從容淡定,彷彿重回昔日當歌手的美好時光。   表演經驗較少的國梁也表現專業,他以洪亮歌聲演繹了兩首國語經典金曲,並跟郭姑娘合唱了《千里之外》,一起載歌載舞,掀起一片熱烈氣氛。國梁年輕時在浙江大學唸電子工程學系,除了學術以外,最大的嗜好就是唱歌,然而五、六十年代,國內經濟環境不太好,學校並無音響器材和舞台等設備,他也無法好好發展歌唱興趣,更遑論有一天真的可以踏上台板演唱呢!   和基及國梁異口同聲說從沒想過可在日暮之年延續年輕時的歌唱夢想,因此十分感謝院舍給予他們這難忘的體驗:「為了這個演唱會,我們重拾昔日興趣,努力練歌,過程更充滿喜悅。希望我們的歌聲可以為其他長者帶來歡樂和美好回憶。」   「社會人士一般認為長者是體弱和需要照顧的一群,我想『同築耆願』活動可展現出長者不同的潛能,從而能改變這些固有想法,同時推動大眾多關顧老友記的心靈需要。」郭姑娘亦希望藉著和基及國梁的例子,鼓勵其他長者鼓起勇敢追尋夢想,不讓人生留憾。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逆境變陣 讓老友記重拾歡顏
新年伊始,相信大家都希望疫情早日結束,生活重回正軌。疫情實為人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抗疫,安老院舍的老友記都默默地留守院舍內,與無情的疫情來一場無聲硬仗。足不出戶的日子確有點熬人,福利協會的安老院舍職員就絞盡腦汁,希望透過不同服務點子,為長者紓紓壓、打打氣。   足不出戶的抗疫生活 (大標題) 安老院舍是長者的另一個家,在疫情下要確保院友的身心健康,成為同工的重大考驗。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阮維揚長者之家的負責人—服務總監黃禮財認為疫情一直反覆,安老院舍的防疫措施的確「宜緊不宜鬆」,但也體會到種種規限對院友和家屬帶來的不便:「以往家人可時常到院舍陪伴年長父母,帶他們外出用膳,共享天倫;一些活動能力較佳的院友更可自行到社區購買日用品,滿足個人需要。院舍過去也會舉辦義工探訪、牧養活動,以及院友引頸以待的大旅行、聖誕聯歡和團年飯等。惟受疫情影響,院舍都取消了外出和聚餐等活動,同時按政府的規定實施暫停探訪。當然大部分院友和家屬均理解這種安排,但長期禁訪和活動限制或多或少會影響院友的情緒,同時亦使家屬擔憂長者的身心狀況。」   多行一步 靈活配合服務需要(大標題) 過去一年,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的同工在服務形式上作出調節,希望能在抗疫及院友生活質素中取得平衡。   主動交代  保持聯繫(小標題) 黃禮財認為首要工作是跟家屬建立良好溝通和互信關係:「院舍持續透過手機短訊通知家屬最新的防疫措施和安排,讓他們可掌握準確資訊。在禁訪期間,同工協助家屬轉交湯水、食物及日用品予長者,護理團隊亦定時向家屬匯報院友的健康、飲食及活動情況,好讓家人安心。另外,同工亦會不時轉發院友的生活照及影片予家人,更定時協助雙方進行視像通話,以保持緊密連繫。除此之外,同工會為有需要的長者安排恩恤探訪,讓親人可以給予慰問和支持。」   保持院友身心健康(小標題) 由於院友未能外出活動,院舍同工也悉心安排更多有趣的消閒玩意,例如:加派人手陪同老友記到戶外花園做運動、練習八段錦,吸收新鮮空氣之餘,亦強身健體。另外,院友又會在園內欣賞檸檬樹和水仙等花卉植物,親親大自然。「我們也先後在大樓地下花園舉辦中秋晚會、小型音樂會和院友及職員的才藝表演等,讓長者可在樓層及符合防疫的原則下,欣賞節目,一起同樂。每逢佳節,同工更會精心佈置花園,掛滿絢麗裝飾,令長者感受到歡樂的節日氣氛。」黃禮財續指,同工更訂購了造型精緻的軟餐便當給有吞嚥困難的長者,配合精美的餐具,希望能營造色香味全的用餐體驗,增加長者的食慾。此外,院舍一直進行分樓層的認知及復康治療小組、個別訓練及房間影院和桌上遊戲等活動,確保院友可保持活動、認知能力和社交生活。   回應需要 提升能力感(小標題) 院舍貼心照顧院友的個人需要,每逢週六,職員便會出動為老友記代購日用品及食物等;無論前線或管理同工都化身為髮型師,親自為長者理髮和染髮呢!此外,院舍同工邀請了老友記參與「DJ晨早廣播」,負責報導新聞和點唱,以及沖調奶茶、咖啡等義務工作,藉此為院友的生活帶來調劑,同時亦讓他們在參與服務的過程中提升能力感。   感謝同工付出與家屬支持 (大標題) 疫情來襲,院舍同工要應付大量清潔消毒、小組活動、情緒支援、個人化照顧及溝通聯絡的工作,精神壓力沉重,然而團隊一直緊守崗位,毫無怨言,黃禮財感謝說:「整個院舍的團隊基本上已不分上下,自發地分擔彼此的工作。在抗疫期間,安老院舍人手緊張,很多前線同工自願加班,甚至取消休假,犧牲與家人相聚的時間。這年間,院舍更收到不少來自院友及其家人的讚賞,對同工的默默付出予以肯定。記得曾有位女兒因未能親自探訪和為媽媽餵餐,怕媽媽不習慣而感到憂心,於是同工便耐心安撫和解釋,並安排她透過視像觀看媽媽每次用餐的情況,從而知悉媽媽的健康狀況良好,結果亦令她逐漸釋懷,後來更去信表揚同事的照顧心思。」   很多人都感到曠持日久的疫情好像看不到盡頭,但黃禮財與服務團隊深信疫情只是一場馬拉松賽,假如我們能耐心堅持,始終會跑到終點。他還期望不久將來可以脫下口罩,再次跟老友記、家屬和同工一起在團年飯聚上大快朵頤呢!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連繫東涌人 建構溫情社區
天色漸暗,這晚義工小隊一如以往推著滿載「收穫」的手拉車,沿著小斜坡前往目的地,繼續未完的任務。短短10分鐘的路程已讓人汗流浹背,但他們每次「行動」總是全情投入,樂此不疲。   疫情衝擊基層生活 疫情持續一年多,嚴重衝擊本地經濟,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就業服務的單位主任區俊謙經常接觸東涌區居民,亦深深體會到他們的苦況:「疫情令不少基層家庭收入銳減或面臨失業困境,經濟拮据。中心團隊遂思考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減輕區內弱勢社群的生活開支。2020年9月,我們便嘗試向逸東邨街市的蔬果檔店主提出回收剩餘食材,轉贈予東涌區的非綜援低收入人士或家庭,旨在達致凝聚社區資本,建立社區互助網絡的效果。」   全力以赴 小事大意義 想不到這個不情之請,竟獲15間蔬果檔的店主響應,使計劃得以於2020年10月順利舉行。負責推展「收菜活動」的社工陳俊偉感恩得到檔主的支持,但表示單憑社工之力並不足以推動活動,故義工的參與也非常重要:「目前3位恆常義工既是東涌街坊,也曾是中心的服務使用者。雖然他們各有生活困難,但也願意盡一己之力,幫助其他更有需要的社群。」   接近街市收市時份,陳俊偉和3位義工已準備就緒,兵分兩路往不同的蔬果檔收集剩餘食材。不消20分鐘,他們便推著滿載「收穫」的手拉車,沿著小斜坡返回中心,繼續將蔬果分類,好讓受助者可在當晚前來領取新鮮蔬果。   活動開初主要由陳俊偉帶領義工與檔主溝通。後來,義工之間培養了默契,亦逐漸與檔主稔熟,陳俊偉也退居二線:「我希望能扭轉他們是受助者的定型,並讓他們在活動中擔當主導角色,從而提升自我形象,增加自信心和能力感。現在幾位義工不但會主動跟檔主打開話題,更勇於提出改善服務的建議。」錦華是義工小隊的成員之一,雖則住在東涌16年,卻甚少接觸其他街坊和社區服務,這次可謂是一大突破:「疫情期間一直找不到工作,與其賦閒在家,不如參與義工服務,回饋社會。初時我只抱著當社工『左右手』的心態,然後發現每次活動都幫助到10多個家庭解決三餐溫飽,便燃起使命感,變得更加積極投入,希望令檔主感受到我們的誠意,願意繼續捐出蔬果。」性格內歛的錦華笑言現在還會跟兩位義工和街坊交流教養子女和煮食心得,與社區的距離亦拉近了。   及時支援 建構互助社區 不經不覺,「收菜活動」已開展了四個月,服務了77位東涌居民。阿霞(化名)是其中一名受惠者,她苦說受疫情影響,丈夫經常開工不足,一家五口生活捉襟見肘,更時常為膳食開支而憂心,幸得有心檔主捐出蔬果,實在是雪中送炭。陳俊偉認為活動不僅是一些「N無家庭」的及時雨,亦成為社工與東涌居民的橋樑,讓他們知道面對家庭困難和壓力時,可隨時向社工求助,以尋求合適的社會資源。   單位主任區俊謙坦言「收菜活動」令他充分感受到「東涌人」的溫情:「我知道檔主每個星期也會貼心預備好捐贈的食材,有時甚至會捐出一整箱新鮮的薯仔、香橙和蔬菜呢!」未來,中心團隊除了繼續推展「收菜活動」外,還會探索跟麵包店等商戶的合作空間,希望可連繫東涌區不同持份者,建立一個彼此分享、互助互愛的社區支援網絡。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走出病痛陰霾 陪伴至親走到盡頭
假如曾經一起生活、彼此相依的至親快要離世,要接受、放下談何容易?與其逃避面對,何不愛得及時,締造更多美好回憶,讓它化成彼此的最後紀念。   女兒悉心照顧體弱母親  年逾八旬的李婆婆行動不便、患有眼疾及柏金遜症,於兩年多前開始入住聖公會牧愛長者之家(下稱「牧愛長者之家」)。「那時李婆婆的自理能力較弱,但精神尚算不錯。她本身育有一對子女,跟女兒的感情特別要好,每當提起寶貝女兒,總是笑不攏嘴。女兒也很疼錫李婆婆的,無奈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不能全職照顧她,初時只好暫送她往私營院舍,後來為了讓母親得到較佳的照顧,便申請入住我們的資助院舍。」負責照顧李婆婆的社工張嘉欣姑娘憶述。   李婆婆在私營院舍時,習慣時常卧床,但張姑娘卻鼓勵婆婆多運動和參加院舍舉辦的活動及小組,以保持認知和活動能力。為了協助婆婆適應新院舍的生活,張姑娘時常關心她的身體和情緒需要,並為她安排合適的活動,希望令她盡快融入這個「家」。「女兒當然是李婆婆的精神支柱,每週也前來探望母親,並帶來『愛心湯水』,又替她按摩以紓緩身體酸痛。女兒亦很信任院舍,不時與我們分享李婆婆的生活習慣、喜好和身體狀況等,好讓我們多了解婆婆,方便照顧。」張姑娘指女兒看見母親日漸開懷,總算舒一口氣。   社工鼓勵坦然面對病況 可惜好景不常,李婆婆在2019年初開始感覺身體有異,後來確診患上肺癌。「女兒驚聞噩耗時晴天霹靂,完全接受不了,更沒有勇氣向年事已高的母親坦白,擔心她受不住打擊,甚至失去生存意志,於是決定守著這個秘密。」張姑娘得悉情況後,一直開解李婆婆的女兒,建議她先整理個人情緒,平靜下來再思考如何陪伴母親走完最後一段路。   但李婆婆身體的痛楚愈來愈強烈,開始心生懷疑,焦慮不安。另一邊廂,女兒每次探望母親時也憂心忡忡,生怕言談間露了餡兒,令母親胡思亂想。張姑娘心知逃避並非解決方法,遂向女兒表達李婆婆的擔心,同時讓她知道母親的狀況不容樂觀,應好好考慮在餘下日子替母親完成未了心願,並好好珍惜共處時光,不要讓彼此抱憾。「當時女兒慨嘆她為了保守秘密,經常失眠,壓力大得透不過氣來。幸好道出真相後,婆婆的反應比預期平靜,唯一心願就是多與子女共聚。」張姑娘說。   好好告別 不留遺憾 李婆婆後期已十分虛弱,需要長期卧床,而癌症引發的疼痛亦令她無法進食。張姑娘知道婆婆從前喜歡跟丈夫到酒樓品嚐一盅兩件,遂與護理團隊商量把點心弄成糊餐,希望能刺激她的食慾,同時讓她懷緬昔日美好回憶。李婆婆的病情亦較反覆,經常進出院舍和醫院,那段時間女兒既要兼顧家庭,也時常陪伴母親,為她打氣。   及至本地疫情爆發期間,為保障院友安全,家屬不能到院舍探訪。為了讓院友與家人保持聯繫,院舍亦為他們安排視像探訪及電話通話,無奈的是李婆婆當時已精神模糊,根本難以跟女兒通話。「於是我經常轉發婆婆在院舍的相片予女兒,並告訴她關於婆婆的狀況,希望令她安心一點。」張姑娘憶述 。   「有一天,李婆婆跟我說:『我時日無多了,好想見見女兒!』的確李婆婆的最後心願不可拖延,於是我隨即跟院長及跨專業護理團隊商討,希望可在符合衛生安全指引的情況下,為母女二人安排恩恤探訪。」張姑娘回想探訪當天,女兒雖然戴了口罩、穿了防護衣,看起來跟平日不一樣,但李婆婆見到女兒已深感欣慰,即使拖著一副疲累身驅,也堅持坐著,一直睜開眼睛望著女兒。女兒亦放下愁緒,輕擁母親,默默安慰。   數天後,李婆婆便撒手塵寰。無疑告別的心情定必悲痛不捨,但重要的是李婆婆和女兒能在最後的日子裡,走出癌症的陰霾,珍惜相處時光,在回憶中永久保留著彼此的愛。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