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_DSC6525
基金及支援項目
【慈善獎券2024】中風復康慈惠基金匯聚愛心 讓少年重返球場
困境中現曙光 昊仔熱愛運動,尤其鍾情排球,中一時已積極參與校隊訓練。豈料在校運會的1500米田徑比賽中,他突然昏倒,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免疫系統疾病引發的中風,一度陷入半昏迷。「我醒返嗰陣都唔相信,我咁後生,點會中風呢?」從ICU轉到普通病房,看著無法動彈的左邊身軀,昊仔感到迷茫、恐懼,情緒也變得起伏不定。   昊仔的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生活本已不易,面對兒子中風及高昂的復康費用,更是心力交瘁。「當下我咩都諗唔到,只係諗點解咁多人之中,偏偏揀中我個囝?」昊仔媽媽說。   徬徨無助之際,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伸出援手,提供經濟援助,並安排昊仔到大樓接受專業的復康治療,把握寶貴的「黃金復康期」。基金善款來自社會各界,包括慈善獎券、公眾人士的慷慨解囊,以及多間食肆及零售店商戶設置的捐款箱,讓愛心匯聚,為低收入中風人士帶來曙光。   復康之路 並肩同行 大樓的跨專業團隊為昊仔制訂結合傳統治療、Lokomat和RecoveriX技術的復康計劃,「昊仔仲細,13、14歲呢段時間仲係發育緊,需要學習,好多時候都要用到手,所以除咗加強膊頭嘅力量和穩定性之外,我哋更著重恢復佢嘅手部功能,例如揸筆、做功課等等。」職業治療師Nate解釋。團隊知道昊仔熱愛排球,更在訓練加入殺球動作,希望藉此激勵他。   體育精神 永不放棄 為了重返球場,昊仔積極配合治療,即使過程再辛苦也從不放棄,一星期五日都會由元朗到沙田接受訓練。他亦會在家練習物理治療師教過的動作,一點一滴地重新學習和適應。媽媽亦一直陪伴在側,給予昊仔無限的支持和鼓勵,「佢自己做復康都咁積極,我作為媽媽,可以做嘅就係陪伴。」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昊仔的進步顯著。在漫長的復康之路上,昊仔對未來依然充滿期盼:「我想重拾夢想,打排球甲一聯賽,期望將來可以完全康復。」他亦期許自己將來能回饋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而家見到佢行得咁好,真係好開心,基金同大樓都幫咗佢好多,有咁多關心我哋嘅人,真係好感恩」,昊仔媽媽感激地說。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與患者在復康之路並肩同行,請支持「慈善獎券2024」,讓基金能夠幫助更多患者跨越難關。
詳細內容
安老服務
長者發揮潛能 以愛溫暖社區
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一向採用「強項為本」的介入模式,透過發掘長者的不同潛能,使其發揮所長,貢獻社區,同時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信心及效能感。鑑於疫情期間,社會瀰漫一片負面情緒,中心團隊亦積極推動老友記繼續善用個人力量,作為自己和別人的福源。   患難見溫情  「2020年初,大家對新冠病毒還茫無頭緒之時,便要進入搶購口罩、防疫物資、食糧和日用品的「作戰狀態」,惶惶不可終日。我們除了關顧長者在疫情中的身、心、靈需要外,亦鼓勵他們各盡所能,將心意化成有意義的行動,跟身邊的同路人打打氣。」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梁婉貞姑娘表示,這年間她從長者身上見證到「疫境」之中,溫情處處。   愛心布口罩  溫群娣婆婆是中心的護老者會員,年逾70歲的她平日忙於照顧年邁母親,甚少參與社區活動。然而母親離世後,溫婆婆生活頓失重心,經常愁眉不展,於是女兒和中心同工便鼓勵她參與義工服務,幫助別人之餘,也重燃鬥志。由於溫婆婆年輕時曾當車衣女工,而疫情初期,市面一罩難求,同工便提議她運用一雙巧手,為中心長者會員縫製可重用的布口罩。溫婆婆不但一口答允,還自掏腰包和親自選料,花上個多星期趕製了逾千個色彩繽紛的布口罩。   會員收到的布口罩後感激不已,笑指不用為「撲口罩」而苦惱。在女兒、同工和長者的肯定下,溫婆婆一方面建立了自信,同時願意打開心窗,積極參與中心的活動和服務,擴闊社交圈子,並將愛延伸至其他有需要的長者,使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得到轉化。   我寫我祝福  89歲的李貴清伯伯唸書不多,卻十分好學,閒時喜愛讀報紙、學書法,更寫得一手好字。然而李伯伯患上認知障礙症後,日漸欠缺專注力和耐性,即使太太多番鼓勵,他亦未能堅持寫書法的興趣。   「以往李伯伯每週也到中心接受訓練,以改善認知能力、社交技巧和身體機能等。受到病患影響,伯伯的記憶力的確逐漸衰退,但仍有自理及活動能力,所以同工便邀請他在中心重新練習書法,希望有助維持其認知能力,並使他的強項得以發揮,從而得到成功感及有動力重拾興趣,同時也可紓緩太太的照顧壓力。」梁婉貞姑娘續指,團隊更將李伯伯親筆書寫的勉勵字句製成精美書籤,轉送給伯伯的家人、中心同工和長者會員,將他的才能展現人前,並可在「疫境」中傳遞窩心關懷。   唱出正能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實在令人感到鬱悶,卻又無處抒發。去年6月,中心團隊便帶領14位長者參加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舉辦的「從聲出發社區音樂計劃」,讓他們發掘潛能、體驗集體創作的樂趣,並透過音樂向社區表達當下心聲。   由於長者都是首次透過節拍遊戲、民謠共唱等音樂互動方式分享意見和創作歌曲內容,所以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難。然而在導師和中心同工的耐心鼓勵和協助下,他們逐漸適應這種全新的參與式學習模式,並共同探索屬於他們的歌曲主題。「計劃舉行時正值第四波疫情,老友記其實很擔心自己會染疫,同時亦體會到長期戴口罩的苦,以及經常與人保持距離的無奈等。惟他們仍然心存盼望,期待疫情完結時,可重見別人笑顏,彼此共聚,於是便決定一起將這些疫下心情編成歌詞及配上音調,灌錄了《口罩除得下》這首歌。」梁婉貞姑娘感恩這次新體驗既激發了長者的音樂潛能,更能帶動他們嘗試挑戰自我,為社區唱出正能量,激勵大眾以正向心態面對「疫境」。   有時候,老友記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卻沒想到他們還可憑藉潛能與強項,為社會作出貢獻。但願大家都能多給予長者發揮所長的機會,為他們的生命增添動力,並成為別人的祝福。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居民守望相助 重塑舊日鄰里情
昔日的香港,左鄰右里關係密切,時常中門大開,閒話家常、互相照應,放學後,小孩子一起玩樂的笑聲更會響遍走廊,好不熱鬧。然而緊密的鄰里關係和人情味是否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   連結街坊 建立人情味網絡 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單位主任郭浩佳及助理程序幹事石詠濤憶述,初入伙的啟晴邨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彼此互不相識,鄰里關係亦較疏離,故中心幾年前曾舉辦不同活動,促進居民的連繫和適應新社區。後來德朗邨亦落成入伙,中心團隊希望能進一步加強啟晴、德朗兩邨居民的連結,於是便透過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撥款舉辦為期3年(2018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的「家埋里」關愛社區共享計劃。計劃以「社(社福團體)、家(居民組織)、校(學校)、房(房屋署)」跨界別協作為基礎,並以「樓長制」作介入,賦予婦女及家庭義工社區領袖的角色,推動他們主動連結鄰里,支援及持續關顧邨內有需要的家庭。   多功能樓長 計劃共招募了237個樓長家庭,當中有60位為核心樓長,協助策劃多元化義工服務。關懷探訪是他們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內容包括:洗樓探訪及持續配對探訪服務,以便認識左鄰右里及反映街坊的不同需要。樓長亦可因應個人專長,投入不同義務工作,例如:營運計劃的「家埋里」士多、在「晴朗日/夜市」的攤位分享「自煮」家鄉菜、自辦班組活動和帶領社區導賞團等,藉此發展強項及提升自信。此外,計劃設計了多項個人成長活動,讓樓長可透過不同體驗,提升身、心、社、靈健康。郭浩佳及石詠濤認為推動樓長參與義工服務是第一步,最終目標是樓長能夠主動關愛鄰里:「經過三年的訓練,很多樓長已將義工服務融入生活當中,現在他們會自發探望邨內其他鄰居和長者、主動協助有需要的婦女買菜和照顧小朋友,還會宴請鄰舍到家中享用晚餐呢!」   助人自助 重拾自信與快樂 計劃不僅令參加者互相結網,更為他們的生命帶來轉化。計劃參加者阿雪起初只是到「家埋里」士多換取生活用品,後來她亦想回饋社區,因此便加入「家埋里」關愛社區共享計劃,成為樓長義工。她一直積極參與理髮、清潔、煮食及探訪等義工服務,即使在疫情期間,她也拍攝烹飪短片,教街坊用簡單耐放的食材煮食,以減低外出買菜時染病的風險。阿雪笑言計劃令她脫胎換骨:「我是個單親媽媽,初搬進德朗邨時又人生路不熟,感到很孤單無助。在計劃的活動及服務中,我認識了很多同路人,並且成為可彼此分憂和支援的朋友,心境也豁然開朗。同時,我亦將在工作坊學到的技能,義務傳授予其他家庭,感覺很有意義,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晃眼間,計劃已經臨近尾聲,郭浩佳與石詠濤不忘感激各方友好和樓長的無私付出,使計劃得以累積不同的社會資本、建立家庭鄰里一家親的精神,以及達到助人自助的正面效果:「計劃的參加者大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經濟壓力很大,感恩FOOD-CO及民社服務中心等社區組織願意捐出物資,讓樓長及有需要的家庭可在『家埋里』士多換領食糧。另外,去年疫情剛爆發時,市面上的米糧、口罩、紙巾和消毒物品均搶購一空,屋邨的互助委員會亦迅即跟我們商量如何籌集物資,並幫忙派發口罩、漂白水予居民,而樓長們亦自發團購大米和分享口罩,充分體現了社區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可貴精神。」   未來,中心團隊將再接再厲,開展新一期的「愛凝聚」啟德社區互助計劃,致力將九龍城及晴朗社區的社會資本帶進啟德新區,進一步培育樓長成為家庭教練,協助新家庭融入啟德社區,加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促進社區融合,共建一個富人情味及幸福感的快樂家園。
繼續閱讀
過渡性房屋項目
從「好鄰舍」總結過渡性房屋的營運經驗 展望「同心村」的未來發展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2018年推出的「『好鄰舍』土瓜灣道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下稱計劃)即將於今年6月底結束,從兩年多的營運經驗中,除了能夠為福利協會未來於過渡性社會房屋服務發展帶來新的洞見,團隊更樂見基層家庭在社區參與中的充權。   共管、共患難中凝聚彼此 負責推行計劃的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周子晴表示在「好鄰舍」的「共管」實踐下,不但擔任義務樓長得到充權的機會,每位住戶其實都能夠在參與大廈管理中建立能力。他強調計劃希望「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舉辦居民會議、配對「秘密天使」互相自發支援等,正正是希望街坊重拾主導的話語權。「簡單如處理樓梯間垃圾的方式,本可由我們一錘定音、再張貼告示解決,但我們認為居民討論更能提升他們參與社區的能力與主動性。」   街坊在生活中的共同參與就像播種,慢慢結出不分你我、互相照應的果子,而果子在經歷颱風和疫情等難關之時尤其豐碩。周子晴形容「苦難」來臨反而更凝聚了彼此,他憶述:「疫情期間,有街坊從內地回港後需要居家隔離,其他街坊特別替他們買餸,掛在隔離戶的門口,好讓他們不用張羅膳食。」   共生、共享中發揮潛能 提到社工在計劃中擔當的角色,周子晴認為是與街坊同行的「Facilitator」(協調者)。團隊兩位社工—劉泳嵐和謝文輝十分清楚街坊的興趣和技能,是街坊在樓長、派飯盒、麵包義工等不同崗位貢獻所長的「推手」,其中60歲的阿芳(化名)讓他們印象特別深刻。   阿芳與孫女由臨時性天棚屋遷入「好鄰舍」,起初解難能力較低,劉泳嵐和謝文輝觀察到她熱心助人、不計較,在街坊聚會中不時分享拿手小菜,於是在疫情期間邀請她拍攝保健湯水短片,結果大受街坊歡迎;在駐樓辦公室擔任常務員的阿芳,在疫情下更自發加班清潔,好讓同工安心工作。謝文輝為阿芳由入伙時因打不開門鎖而手忙腳亂、轉化成有信心展現自己而感動:「她現在常於街坊聚會、嘉賓探訪中分享生活經歷,更經常是『氣氛搞手』呢!」   去年同工討論「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的提名人選時,都不約而同想起阿芳。阿芳最後順利入選獲頒獎狀,她卻謙稱自己付出微小,反而是「好鄰舍」讓她重塑對鄰里的想像:「這裡就像一個大家庭,彼此守望相助,在以往的居住環境中都未曾感受過。」   共分擔中探索未來生活 來到計劃尾聲,團隊正忙於支援街坊搬遷的需要,劉泳嵐和謝文輝走遍區內10多間地產舖,了解哪一間較可信、易商量;又舉辦工作坊,教授街坊運用樓盤網、了解租約、驗樓要注意的地方。   除了實務知識,計劃亦安排「一家一社工」協助街坊—即每一戶家庭均由一位社工跟進。周子晴謂:「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的兒童家庭部、家庭支援網絡服務隊、青年部、駐校社工等同工均參與其中,與街坊一同規劃全面、可行的遷出方案和生活計劃,因應需要提供心理輔導、轉介社區資源、協助轉介個案至房署以及其他過渡性房屋等支援。」   由街坊入住至遷出,計劃團隊提供的都不只是居住環境上的硬件配套,而是以人為本、提升街坊能力的社會服務。周子晴認為過渡性社會房屋只是改善基層家庭生活質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平台和經驗,讓他們日後有足夠的能力加強自己的鄰里網絡、尋找合適的社會資源,適應、融入並連結新的社區。   福利協會從「好鄰舍」的營運中得到豐富經驗與啟發,現正於另一過渡性房屋項目—「同心村」再次出發,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前期工作,於2022年落成後,將提供約1,800個單位,惠及3,800多名基層市民,並將以更多元的設施配套及社會服務,帶動入住居民於小社區內參與、互相連結。
繼續閱讀
其他
教會社服攜手在服務中分享主愛
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是天國工程的一部分,因此教會一向鼓勵教友參與社會服務,在服侍當中分享主愛,關懷和祝福他人。   學倣基督 走進社群 數年前,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之心意行動曾舉辦服務體驗活動,邀請了香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的同學及香港聖公會聖保羅堂教友探訪福利協會的安老服務單位,從中了解長者的需要。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為探訪單位之一,督導主任梁婉貞姑娘當時向同學及教友介紹了中心及飯堂膳食服務,好讓他們了解長者的社區照顧及支援。   教友深受感動 延續愛與侍奉 所謂見微知著,明華神學院的同學們憶述參觀中心的飯堂服務後深受感動:「為長者分配座位、裝飯派餐等工作看似簡單,背後原來蘊含不少心思和學問。中心同工分飯菜前會先試食,確定米飯的軟硬程度及餸菜味道是否合適,甚至記得每位長者的飯餐份量。同工還會抽籤編排長者的用膳位置,讓他們可互相認識,擴闊社交圈子。這次服務體驗讓我們體會到同工對工作的認真和熱誠,更深深感受到服侍長者的喜悅。」於是一群有志在社會服務中侍奉的同學便自發由2019年起,每月定期到中心進行義工服務及福傳工作。   每次探訪,同學不僅幫忙準備飯餐,更會邀請中心老友記在餐後一起享用水果及甜品,藉著小休時間跟長者互相交流,傳達上帝的福音。「有些長者的內心很孤單,希望別人能傾聽自己的心聲。縱使只是每月一聚,長者其實也感受到我們的親切關懷,甚至願意開放內心,訴說自己的困難和鬱結,讓我們能為此禱告。老友記跟我們分享自己的才能與生命故事時,不但可重拾自我價值,同時亦豐富了我們年輕一輩的閱歷,使彼此得到祝福。」同學分享說。   我們雖眾,同屬一體 直至2020年初疫情爆發,明華神學院的同學無奈要暫停探訪中心,惟內心一直記掛長者的需要。梁婉貞姑娘嘆指當時市面缺乏口罩和搓手液,幸好同學們二話不說便向明華神學院不同組群籌集防疫物資,並捐出10,000個口罩和搓手液給中心長者,以解燃眉之急。「另在疫情期間,中心人手較為緊張,同工的工作量大增,身、心、靈也充滿壓力,一位經常探訪中心的同學亦透過文字鼓勵和支持同工。由2020年4月至今,她每週也會撰寫一篇靈修文章,透過社會時事、日常生活觀察、節期及聖經故事等主題內容帶出不同反思,希望同工可安靜自己,整理思緒,並藉著神的話語得到安慰和造就。」梁姑娘表示不經不覺這位同學已撰寫了40多篇文章,每一篇也成為同工的心靈驛站,讓他們明白路縱崎嶇,大家依然彼此同行。   這次堂、社合作不僅為長者的生命帶來關懷和轉化,更充份發揮了「我們雖眾,同屬一體」的精神,梁婉貞姑娘表示:「一方面中心同工擔當橋樑角色,帶領明華神學院的同學認識及參與社會服務,與此同時,教會亦透過不同資源支援社會服務單位的同工及服務使用者。我十分期望社會服務單位、教會和學校日後繼續保持緊密聯系,同心同行。」。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自閉症人士以藝術打開彩色人生
自閉症人士大多不善於與人溝通互動,有人形容他們為「來自星星的人」,感覺難以理解和觸摸。然而他們亦擁有與別不同的特質,只要加以琢磨,說不定也可如星星般大放光芒。   來自星星的我? 今年37歲的子康是位自閉症和中度智障人士,先天缺陷使他出現言語及社交障礙,早年更因骨癌而要截去左腳,成長路上荊棘滿途。「記得子康1歲多時,突然有一天不再說話,直至3歲那年,醫生評估他有自閉症傾向,小學及中學以後也要入讀特殊學校。由於不懂表達感受和需要,子康常有偏差行為和強烈的情緒反應,繼而引來旁人的奇異目光,他們會說子康是精神病,我想這都是源於大眾對自閉症的一些誤解吧。」子康媽媽搖頭嘆謂。   天生我材必有用 現時子康在香港聖公會屯門地區支援中心—樂屯聚接受復康訓練,目標為改善他的情緒行為、提升溝通和表達能力。「除了一些恆常訓練外,中心亦著重發掘會員的潛能,為他們提供不同渠道發展所長,從而讓社會大眾認識到自閉症人士的能力所在。2020年4月,中心社工、職業治療師及小組導師開展了跨專業合作,分別評估會員的興趣與才能,為他們個別設計合適的才藝活動和作出指導,希望他們有機會在興趣範疇上獨當一面,藉此提升他們的能力感。」樂屯聚社工文嘉慧姑娘解釋說。   由於子康的專注度高、視覺敏感度較強及喜歡重覆性動作,小手肌及手眼協調能力亦良好,尤其擅長製作精細的手工藝品,故團隊安排他嘗試製作鑽石畫。「鑽石畫的做法是將多顏色的人造鑽粒黏合於圖稿的相應色點上,使之成為一幅色彩繽紛和立體感強的藝術畫作。由於這活動包含分辨顏色及黏貼等重覆和細微的工序,頗適合專注力強、有耐性及對顏色比較靈敏的自閉症人士,於是我們便讓子康嘗試這項藝術活動。」樂屯聚一級職業治療師黃湘瑩姑娘笑指子康與鑽石畫「一拍即合」,初次嘗試便已深感興趣,更可在較少協助下完成各種工序。在訓練時,子康總會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的作品,他雖沒以言語表達心情,但相信鑽石畫的確為他帶來很大的滿足感。   鑽石畫帶來生命轉化 這年間,子康已經完成了多幅鑽石畫,文姑娘笑說「粒粒皆辛苦」:「子康製作鑽石畫時會全情投入得忘記時空,初時也要花盡唇舌,才能勸他停下來休息。最令團隊意想不到的是鑽石畫除了成為子康的興趣外,也有助改善了他的行為問題,例如他現在於小組訓練中能安坐和專注,情緒亦變得平和,並減少了在瑣事上的堅持。」子康媽媽亦衷心感激中心團隊對兒子的栽培和肯定,讓她可從鑽石畫中見證子康的成長和進步:「在我心目中,子康就像個天真爛漫小孩子,沒想到有一天他也會長大,找到一技之長。」   未來,團隊盼望可將子康的作品推廣予聖公會教堂和其他機構,協助他將興趣發展成事業,自力更生,同時讓公眾認識到自閉症人士的不同才能,促進社區共融。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西九龍教區「恩典同行計劃」 活出信仰。成為祝福
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 張太(化名)在學校社工黃姑娘手上接過福袋,感動得熱淚盈眶:「很感激你記掛我們家的情況」。自己丈夫任職的食肆,疫情期間不斷停工及減工時,原本萬多元收入的工作,現在每個月只有數千元。張太憂心一家四口如何維持生計,黃姑娘的慰問來得及時,讓她看見黑暗中的一點光,領著她走出了黑暗的幽谷。拿著手上這個福袋,有著她們家急需的食物及現金券,翻閱著恩典同行小冊子裡安慰人心的聖經話語,張太心頭溫暖,亦知道這份愛將延綿不絕。   坐在輪椅上的鳳雯與周牧師侃侃而談,分享自己「百無」 的人生。鳳雯直言自小討厭自己,因父母重男輕女,讓她很自我保護,賺到錢會自己儲起來,也不給家用。然而漸漸成長令她學懂與人分享,在談到自己為弟弟供書教學,弟弟感激之情;替母親完成到北京旅行的心願時,喜悅的親情,鳳雯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患病多年的她現時每星期需要接受復康治療,儲蓄亦快將耗盡。透過敍述自己的生命故事,鳳雯雖然自嘲為「百無」人生,但實際上卻感到「內心富有」。接過福袋,鳳雯感受到分享的喜悅,助人與受助者內心的富足。   「恩典同行計劃」正是透過派發福袋,讓教堂及教友可以關心有需要人士的身、心、靈需要,讓受助者與自己及教會連結。除了「恩典同行小冊子」內安慰人心的經文及教堂資訊外,就近牧區的弟兄姊妹亦會主動聯絡受惠對象,提供牧養關懷,延續這份愛,並讓他們以依靠上帝,重拾信心、平安和希望。過去8個月,透過教區內8間教堂、5間小學及8個社會服務單位,派發了3,000個福袋,接觸了3,000個家庭。對象包括低收入家庭、單親家庭、雙老/獨老長者及復康人士等等。   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唸小三的仔仔在家上網課,在鏡頭前永遠坐不定,完全吸收不到老師的教學,網課後仍然一空白,不懂做功課,又沒膽量去問老師,我也不懂得教他,收到老師投訴他幾個月欠交很多功課,我真的很擔心,既害怕收到老師的電話,更怕復課後交功課怎麼辦。幸好中心安排仔仔參加了學習支援班,面對面教他補回了欠交的功課,我與他才不用日日為功課而爭吵,大家都可以開心面對復課了。」蕭太(化名)愉快地分享兒子參加了「疫境同行計劃─小學生學習支援班」後家裡的轉變。   留意到疫情下中、小學生在家學習的困難及需要,香港聖公會屯門青少年綜合服務於2021年1月與青山聖彼得堂合作推行計劃,透過中、小學生的學習支援班,為區內有經濟困難及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服務。現時共有20位中、小學生受惠。「疫境同行計劃」是「恩典同行計劃」的一部份,與牧區合作支援地區的需要。盼望未來一年,可以於不同牧區,連繫堂、校、社服的力量,推行更多類似的合作計劃。   與你同行,將恩典發射 「恩典同行計劃」在2020年3月一次西九龍教區牧師會中萌芽,牧者們希望將疫情的詛咒化為祝福,鼓勵教友在疫情中活出信仰,以行動關懷及支援身邊有需要的人。2020年6月西九龍教區正式推動這個由教區聯繫及贊助、教堂直接參與,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心意行動」協助推行的「恩典同行計劃」。計劃推行至今十分成功,收到受助者及參與教友不少正面的迴響與祝福。   西九龍教區呼籲弟兄姊妹一同參與「恩典同行計劃」的事工及捐款支持,捐款支票抬頭:「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請註明捐助「恩典同行計劃」),支票可郵寄至西九龍教區辦事處,地址:九龍旺角白布街11號。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