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安老服務
「家‧及時愛故事集」 滿載護老家庭動人經歷
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早前獲古天樂慈善基金會贊助,出版「家‧及時愛故事集」,書中記載10個動人的護老家庭(護老者及長者)故事。透過這些家庭的故事,中心希望受訪家庭在回望自己的人生起跌時,能重拾親情和照顧的力量,同時令讀者反思家庭照顧工作,共建一個「有愛」互助的社區。   設身處地考慮需要 常說「護老者」是一份每天二十四小時候命、全年無休的「工作」崗位,當中的壓力和勞累往往使護老者出現「身、心、靈」疲乏。除了耗盡力氣照顧外,護老者還要設身處地考慮被照顧者的需要,思考怎樣照顧對方結果才是最好;像偉泉和太太的故事,正正體現了一份護老者對被照顧者的愛護。   偉泉的妻子患有認知障礙症,除了記性愈來愈差,身體機能也不復從前健壯。這些轉變都逃不過觀察入微的偉泉的雙眼,所以他特別在照顧太太時作出相應調整:「太太身體狀況近年確實變弱了,尤其是肌力不如以往,所以帶她外出時,我特意選一些較短、較容易的路線。」此外,因應妻子的抵抗力轉弱,偉泉也加倍小心照顧,以免對方在外出期間著涼。   記性轉差之外,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自理能力也受病情影響,簡單如穿衣、穿襪子等動作,可能要別人協助才能完成。眼見一些照顧者把被照顧者當成小孩,每一個步驟也幫助對方完成,偉泉這樣說:「我不會幫妻子完成所有步驟,這樣做對她未必是好事,可能會令她的自理能力減退得更快。」因此,偉泉會把穿襪子的步驟分拆,再決定哪一步會協助妻子,哪一步會讓對方自己試做,事事為對方著想,令人感動。   待僱主如母親的外傭 護老家庭的動人故事不一定發生在香港人之間,即使是不同種族,只要大家發自內心的互相尊重和信任,彼此也能建立深厚的情誼。Suyati是麗萍一家的印傭,除了打掃、煮食等日常工作外,Suyati其中一個重要職責是照顧麗萍年約90歲的媽媽。   被問到為甚麼待麗萍的媽媽如親生母親時,Suyati的臉龐泛起燦爛的笑容,略帶害羞地說:「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已經去世,當我看到麗萍的媽媽時,總會令我想起她。我當她是親生母親看待,每天陪她飲早茶都感到很開心,在這個家庭工作十分愉快。」   談起外傭,麗萍除了自覺很幸運,還讚不絕口。「Suyati總是全心全意照顧我的母親,多謝她這些年來的幫忙及付出,我們全家早已視她為家人一樣。」正正是雙方之間的信任及付出,成就Suyati及麗萍之間一段不同膚色的護老家庭情誼。   為慶祝「家‧及時愛故事集」的出版,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早前特意舉行聚餐會,並邀請到社會福利署黃大仙及西貢區福利專員呂少英女士以及古天樂慈善基金總幹事鄧秋英女士作嘉賓,席間一眾嘉賓、義工、受訪的護老家庭以及中心職員聚首一堂,齊齊分享這份喜悅。
繼續閱讀
安寧服務
四肢漸凍愛不凍 成生命教育教材
香港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與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家」居家照顧支援服務,在屯門區議會社會服務委員會轄下教育及青少年服務工作小組贊助下,三方共同合作展開「『屯』結‧愛生命計劃」,透過話劇表演將人生意義帶給觀眾及表演者,從而令他們對自身生命進行反思。   眾人力量成就圓滿演出 今次計劃集結了20名「老中青」參加表演,他們除了包括來自屯門綜合服務中心的10名青少年及數名長者外,還有多名聖匠堂安寧服務部的資深義工。眾人透過話劇手法帶出人生意義,將聖匠堂安寧服務部服務使用者寶儀(Polly)與患罕見「漸凍人症」的丈夫阿德的經歷和二人如何以愛互相扶持,走過人生最後旅程的故事,活靈活現地搬上舞台。   經過艱辛排練後,計劃在年初假屯門龍逸社區會堂舉行名為「愛不漸凍話劇表演」的活動,吸引近200人參與。入場人士來自不同界別,有青年、家長、老友記、社福及教育界同儕,更有「漸凍人症」患者與家屬結伴一同前來觀賞。不少觀眾在話劇結束後,受話劇展現的人性真摯、愛的力量與承傳所感動而紛紛落淚,場景真摯感人。   其中,最多觀眾認為感人的一幕,就是話劇結尾時寶儀憑歌寄意,以自創歌曲《沒有分開》送給丈夫阿德,當中數句歌詞「沒有分開,只住在不同的地方,天堂地上愛裡都一樣,親親你的頭,還有牽著你的手,我愛你,今天就是永遠」,真摯動人,觸動不少人的內心。   「『屯』結‧愛生命計劃」負責社工表示:「今次話劇表演能夠成功演出,除了有賴主辦團體贊助及協辦團體全力支持,還要感謝當日出席的主禮嘉賓及近二百名觀眾賞面支持。不得不提的,還有一起經歷密鑼緊鼓的綵排,一直無私奉獻自己的時間和心力的一班演員。最後,當然要衷心感謝寶儀及已返天家的阿德分享自己的故事。」   戲裡戲外皆人生 今次計劃除了希望透過話劇感動觀眾,還旨在讓一眾演員在排練過程中,對自身生命作出深層次反思。經過一連串活動後,有演員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的了解,明白珍惜自己及身邊人才是最重要。有人則對生死另有一番看法,領悟「活在當下」的道理,同時對病人和照顧者的辛酸有更深刻的體會。   演員黃嘉琪認為雖然我們沒有能力改變身體,令生命變成無限,但仍然可以令每日活得更有意義。「就像寶儀跟阿德在病痛和折磨之中,仍能夠找到為對方堅持的理由,一起製造最後而最美好的回憶,能夠做到真的好堅強。在艱難的每一日,他們都在珍惜跟對方相處的86,400秒,我們每天又會珍惜身邊人多少秒呢?」   嘉琪更以獨白形式,在話劇表演期間懷念對已去世的婆婆的懷念。「婆婆,你過得好嘛?很想念你,不知道你離開的時候最不捨得誰呢?我想定會是那個牽著陪你走到最後的人。記得病房的每一幕,凝視著虛弱的身軀無力攤在病床上;聽著辛苦的呼吸聲、心跳聲。面對這樣大的打擊,會傷心、不捨,懼怕面對人的離開 。」以上獨白,對於可能曾在當日觀賞話劇的你來說,還記憶猶新嗎?不知你對生命及死亡又有沒有新的體會呢?
繼續閱讀
精神復康及智障人士服務
陽光暖男活出豐盛自在人生
殘疾人士和精神病康復者擁有其優點和潛能,只要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他們亦能如一般人一樣為社會作出貢獻。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的精神復康院舍康恩園設有職業培訓、就業輔導及配對等服務,協助復康人士提升技能,從而投身職場、自力更生,經康恩園轉介至太陽館‧度假營(下稱太陽館)工作的Kelvin就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   Kelvin是輕度智障人士,去年經學校社工轉介至康恩園的—「陽光路上」培訓計劃。計劃除了為殘疾或出現精神病早期徵狀的青少年提供技能培訓,更會教導他們守時、溝通和獨立自理等軟性技巧,讓他們作好公開就業的準備;就業配對方面,計劃會管理個案與家人對工作的期望,冀能充份發揮其才能。負責社工Christy了解到Kelvin曾做過麵包學徒和侍應,希望嘗試文職工作,但其文書、電腦技能稍遜,於是她一方面讓Kelvin認清自己的能力,調整他對崗位選擇的期望,一方面鼓勵他多加練習和進修,盼能與實際市場接軌。   福利協會早前推出「有得做計劃」,鼓勵屬下單位聘用康恩園會員。當時太陽館聘用了Kelvin擔任前台職位,起初營舍經理Andy安排Kelvin負責簡單的接待和送件等工作,但因為他表現理想且好學,於是安排他嘗試其他不同職務,讓他有更多發揮。問到Kelvin接觸的範疇漸多,會否感到吃力,他笑著說:「寧願多點工作,休息太多反而會沉悶。」   Kelvin是太陽館首位聘用的「朋友仔」,「其實無需特別區分智障人士或是正常人,大家都是太陽館的一分子。」Andy說,他表示同事都很接納Kelvin,加上Kelvin開朗健談,很快便融入同事當中。與Kelvin同屬前線的Rex和Erica可算是緊密戰友,他們經常在前台和活動中合作,二人大讚Kelvin勤力又樂於助人:「無論是活動事前準備、當日支援及完場執拾,你總會見到Kelvin的身影。」   Kelvin做事細心、觀察入微的表現超出了Andy的預期:「例如當他留意到訪客住戶中有孩子,會主動推介可以借用的玩具。」這些小舉動都反映出Kelvin會為客人想多一步的優點。日常相處中,Kelvin亦是一位「暖男」,Andy憶述一次與同事談工事談得投入,連午飯也忘了吃,Kelvin貼心替他們拿來飯盒,叮囑他們要吃飯。Kelvin表示:「同事間互相關心和照顧,這樣工作氣氛才會開心。」    Christy表示社會上有一班未符合申請資格或無需要輪候宿舍的殘疾人士,要協助他們融入社區,首要一步是讓他們的生活正常化。工作是成年人生活中的重要一環,投入職場不但能為他們帶來生計收入,更能讓他們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建立社交關係,並有助他們維持各方面的能力。Kelvin自言很喜歡現時的工作,很高興有機會學習打字和使用Excel等電腦軟件。他亦認為工作讓他有收入,可以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亦是滿足感的來源之一:「外出看電影、吃東西,自己都有能力付錢。」。   這次成功的配對,Christy歸功於僱主、家長和Kelvin開放的態度,而讓她最鼓舞的是,太陽館為Kelvin提供了一個唯才是用、接納但不會特意遷就的工作環境。Christy憶述Kelvin上班沒多久,同事便讓他嘗試自行由馬灣到青衣的銀行存款,她表示當中牽涉金錢和需要乘車外出,這種信任非每個僱主也能做到。   Christy期望大家多給予會員見工的機會,而對Kelvin表現滿意的Andy,坦言這次嘗試提升了大家對聘請智障人士的信心,期望將來會聘請更多「朋友仔」到太陽館工作。
繼續閱讀
幼兒服務
繽紛五天計劃 成就愉快教與學
位於深水埗的香港聖公會聖多馬幼兒中心主要為初生至3歲的嬰幼兒提供全日託育服務、暫託幼兒服務和延長時間服務。聖多馬幼兒中心的中心主任曾麗怡指學校以「愛康園」為服務理念,學校就像樂園般,讓小朋友在被愛中學會愛,同時擁有身、心、靈健康。   五天教學主題 增強課程連貫性 為進一步延伸「愛康園」的理念和優化教學日程,聖多馬幼兒中心今年推展了「繽紛五天計劃(Fantastic 5)」,週一至週五分別設有五天特色的教學主題,包括Green Monday、Helpful Tuesday、Friendly Wednesday、Religious Thursday及Relaxing Friday。Green Monday以健康和環保為題,讓孩子透過不同感官認識各類蔬果,並以這些蔬果做圖工,循環再用。Helpful Tuesday以助人為己任,旨在提升孩子的能力及同理心。Friendly Wednesday透過混齡/混組活動增強孩子與他人合作,從而學習友愛,發展社交能力。Religious Thursday以宗教故事、詩歌和話劇讓孩子認識主,學會愛與感恩。Relaxing Friday是自由舒暢的一天,孩子可投入戶外活動,放鬆身心。「統一五天的教學主題,既有助家長了解學校的教學方針,亦令課程更具系統及連貫性,使老師易於掌握教學日程及聚焦課堂內容,從而加深孩子的學習記憶。過往家長可透過觀課了解子女在校情況,但次數較少,欠缺互動。現在家長可輪流於Helpful Tuesday入校當輔助老師,在孩子就讀的組別協助及照顧同齡幼兒,從而親身參與孩子的學習經歷,了解老師的工作,互相交流育兒心得。」曾麗怡中心主任說。   深化學習成效 促進家校溝通 採訪當日正是Helpful Tuesday。甫進校園,已見一張張可愛笑臉圍著老師團團轉。這邊廂,家長跟小孩子一起摘菜和砌積木。那邊廂,老師帶著幾位大組和N班的哥哥和姐姐探望小寶寶,由他們幫忙餵奶及哄寶寶睡覺,場面有趣溫馨。「我們不想以說教方式單向貫輸道理,反而著重於日常活動中帶出服侍與關懷的信息,讓孩子自然明白助人的意義。」曾麗怡中心主任表示現在即使不是星期二,孩子也學會主動關懷其他同學。   這天,關太、冼生和冼太幾位家長到校當小組老師,負責照顧不同組別的嬰幼兒。關太三名子女先後在聖多馬幼兒中心就讀,她尤其欣賞中心做到教顧合一:「除了日常的起居照顧外,老師還讓孩子學習群體生活,啟發他們的認知和自理能力。以往學校按單元教學,學習內容的延展性有限。現在實行五天主題教學,學習內容和活動會豐富和深刻一點。好像囝囝會回家跟我說聖經故事,又說自己是大哥哥,原來他在Helpful Tuesday幫忙餵奶和照顧小寶寶呢!」   另外,冼生和冼太也贊同入組的安排,冼生分享說:「我們對學校認識多了,自然更安心。我特別欣賞老師以水樽、奶粉罐和汽水罐等物料製作環保玩具,這些玩具沒有指定玩法,更能促進寶寶的創意和認知發展。」   重視家校同行 讓孩子在愛內成長 「繽紛五天計劃」實行將近一年,曾麗怡中心主任表示家校反應正面:「現在老師的教學流程更為暢順,家長亦認同計劃有助增強家校了解和溝通。此外,混齡或混組活動也打破了小朋友間的隔膜,令他們願意多嘗試不同班組的活動,並從遊戲中學習合作、禮讓和關顧,從而建立良好品格。」曾麗怡中心主任希望未來「繽紛五天計劃」可提升家長在不同學習環節的參與度,家校同行,讓寶寶在滿滿的愛與關懷中健康成長。
繼續閱讀
義工服務
「傑出義工獎勵計劃」獎項得主系列 (三):非一般「老細」 打開「隱蔽長者」心扉
69歲的葉啟明先生並非一般「老細」,整天記掛在他心頭的不是甚麼公司或生意,而是社區內大大小小的人與事。由新西蘭回流返港後,熱心做義工的他在聖公會福利協會(「福利協會」)已服務9個年頭,重點服務社區內的長者。   天生樂天派 在新西蘭定居多年的葉啟明自言天生熱情,愛與不同人打交道,在當地華人社區早已是街知巷聞的「社交達人」。樂於助人的他在2010年回流後,在福利協會繼續做義工,而且事事上心。   社區上有不少長者孤立無援,既沒有親友幫忙,性格也比較封閉,這些老友記正正是葉啟明的重點服務對象,而他自有一套心得與這些長者溝通:「老友記普遍對陌生人有戒心,要進入他們的圈子必須先取得他們的信任。不少長者關心切身福利,如以領取「生果金」等長者津貼作為話題,對方自然會回應。」葉啟明補充,只要耐心地釋出善意,日子一久,雙方就能建立互信。   正是這份投入、熱誠和親和力,令中心職員及其他街坊為葉啟明起了「老細」這個「花名」,意指他做義工像老闆打理自己生意一樣,付出很多時間和心力。「他們只是跟我開玩笑,不過這種性格的確讓我在做義工時認識很多朋友,現在早上去做運動,從街頭走到街尾,都會遇上不同街坊與我打招呼。如果停下來和每一位談天,相信要花上一個小時。」   助囤積癖長者最難忘 談到做義工時最難忘的經歷,葉啟明表示曾經在進行社區清潔活動時,遇到一位有「囤積癖」的長者,甫開門便被屋內的環境大嚇一跳。「當時我們正為長者進行預約上門的新春家居清潔服務,其中一位老友記的房間竟堆放數千包垃圾,單是廚房已有近2000個用過的發泡膠餐盤,這個景象令我驚嚇不已。」   葉啟明明白在這位囤積癖長者的眼中,這些垃圾都是他的命根,所以若要替他清理家居,過程絕不可操之過急,而且事前必須先獲得對方的信任。   「我首先主動提出替這位長者更換已壞掉的光管,之後定時探望對方,直到大家建立關係後,才勸他清理屋內垃圾。」在葉啟明的努力下,這位長者最終同意丟掉部分垃圾,令屋內闢出一條逃生路,就算發生火警也有路可逃。   此外,葉啟明也曾遇上一名性格孤僻的長者,對方行走不便又自我封閉,整天十分鬱悶的樣子,後來經過自己三番四次的開解,這位長者才打開心窗,變得開朗起來。   對於獲頒本屆「傑出義工獎勵計劃」金獎,葉啟明認為是一種鼓勵及認同,自己付出少少時間幫助社區有需要人士,就能令他們獲得關懷及照顧,實在令他感到無限喜樂。
繼續閱讀
義工服務
「傑出義工獎勵計劃」獎項得主系列 (二):95歲「開心果」 風雨不改做義工
今屆聖公會福利協會「傑出義工嘉許典禮」的眾多獲獎者之中,最矚目一定非95歲的趙秀琼婆婆莫屬。人稱「老趙」的她,即使年近百歲,身患柏金遜症及糖尿病,做義工期間曾經受傷而住院,其助人熱誠卻從來沒有減退,廿年來一直風雨不改為院友默默付出時間和心力,獲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從不間斷的驚人毅力 趙婆婆退休前是一名護士,10年前患上柏金遜症,於2014年入住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阮維揚長者之家。趙婆婆在院舍的生活十分規律,每天吃完早餐後,就會幫手將當天的報紙放在報紙架,方便其他院友借閱;午睡後,她協助摺圍裙;晚餐後又會清潔名牌及清理杯盤。此外,「老趙」還會親筆揮毫為院舍撰寫菜單;而作為院舍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她還會善用自己過去在工作上的專業知識,就院舍膳食的質素及營養水平提供意見。   在院舍居住以來,趙婆婆一直從無間斷為院友付出,每日從事義務工作2至3小時,箇中毅力令人肅然起敬。回想最初做義工的原因,她這樣說:「我是基督徒,做義工多少受信仰感染。所謂「老有所為」,做義工能夠幫助其他院友,不但令我的心靈和時間變得充實,並能結交好友。」   由於樂於助人,加上性格開朗、笑容燦爛,趙婆婆被院友、家屬和職員視為「開心果」和「親善大使」,所以不少院友也會向她說心事,對此「老趙」一點也不以為然:「院舍是大家庭,大家要像親友一樣,同食同住、互相照顧。」   病患無損助人熱誠 更加令人敬佩的是,身患柏金遜症的趙婆婆雖然活動能力有限,而且還曾經因為做義工而受傷,但這些經歷沒令她做義工的熱誠有所減退。大約6年前,趙婆婆當時居住在另一機構的院舍,她陪同一位院友外出覆診時,期間不慎跌倒,導致腰骨受傷,需送院治理,出院後需臥床休養一個月。   被問到付出這樣多時間和心力做義工是否值得?「老趙」想也不想就表示:「當我出院後休養時,很多被我幫助過的院友也來問候我,令我更加覺得過去的付出也是值得﹗」   作為本屆「傑出義工獎勵計劃」最年長的金獎得主,還有數年時間便年滿百歲的趙婆婆表示,未來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就一定會繼續做義工助人。「天父給我健康,我就會好好善用,繼續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對於今次獲獎,「老趙」覺得做義工不是為了領獎,而是可以幫助別人的同時亦可以充實生活,發揮基督徒:愛人如己的精神﹗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