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_DSC6525
基金及支援項目
【慈善獎券2024】中風復康慈惠基金匯聚愛心 讓少年重返球場
困境中現曙光 昊仔熱愛運動,尤其鍾情排球,中一時已積極參與校隊訓練。豈料在校運會的1500米田徑比賽中,他突然昏倒,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免疫系統疾病引發的中風,一度陷入半昏迷。「我醒返嗰陣都唔相信,我咁後生,點會中風呢?」從ICU轉到普通病房,看著無法動彈的左邊身軀,昊仔感到迷茫、恐懼,情緒也變得起伏不定。   昊仔的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生活本已不易,面對兒子中風及高昂的復康費用,更是心力交瘁。「當下我咩都諗唔到,只係諗點解咁多人之中,偏偏揀中我個囝?」昊仔媽媽說。   徬徨無助之際,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伸出援手,提供經濟援助,並安排昊仔到大樓接受專業的復康治療,把握寶貴的「黃金復康期」。基金善款來自社會各界,包括慈善獎券、公眾人士的慷慨解囊,以及多間食肆及零售店商戶設置的捐款箱,讓愛心匯聚,為低收入中風人士帶來曙光。   復康之路 並肩同行 大樓的跨專業團隊為昊仔制訂結合傳統治療、Lokomat和RecoveriX技術的復康計劃,「昊仔仲細,13、14歲呢段時間仲係發育緊,需要學習,好多時候都要用到手,所以除咗加強膊頭嘅力量和穩定性之外,我哋更著重恢復佢嘅手部功能,例如揸筆、做功課等等。」職業治療師Nate解釋。團隊知道昊仔熱愛排球,更在訓練加入殺球動作,希望藉此激勵他。   體育精神 永不放棄 為了重返球場,昊仔積極配合治療,即使過程再辛苦也從不放棄,一星期五日都會由元朗到沙田接受訓練。他亦會在家練習物理治療師教過的動作,一點一滴地重新學習和適應。媽媽亦一直陪伴在側,給予昊仔無限的支持和鼓勵,「佢自己做復康都咁積極,我作為媽媽,可以做嘅就係陪伴。」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昊仔的進步顯著。在漫長的復康之路上,昊仔對未來依然充滿期盼:「我想重拾夢想,打排球甲一聯賽,期望將來可以完全康復。」他亦期許自己將來能回饋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而家見到佢行得咁好,真係好開心,基金同大樓都幫咗佢好多,有咁多關心我哋嘅人,真係好感恩」,昊仔媽媽感激地說。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與患者在復康之路並肩同行,請支持「慈善獎券2024」,讓基金能夠幫助更多患者跨越難關。
詳細內容
基金及支援項目
持「數碼無障礙」計劃 加強弱勢社群網上學習與連繫
「停課不停學」難為了基層 「還記得那天的雨下得很大,我在校務處看見小俊的爸爸,渾身濕漉漉的從背包掏出五個舊手機來﹗」學校社工憶述第一次見小俊爸爸的情境。除了父母外,小俊還有兩個弟妹,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小俊和弟弟就讀同一間聖公會小學的三及四年級,還有一個就讀幼稚園高班的妹妹。疫情停課期間,三個小朋友都需要網上學習。   小俊爸爸已屆退休年齡,家中主要收入來源靠媽媽任職酒店房務員,然而疫情下媽媽也被安排放無薪假期,所以家庭收入銳減。一家五口擠在唐樓的小套房裡,日子過得已不容易,實在沒有多餘錢購買網上學習所需的電腦設備。小俊爸爸唯有找來從前在國內買回來的舊手機試試,由於他不懂如何安裝上網學習所需的流動應用程式,在情急下,就冒着大雨走到學校,趕緊找社工幫忙。可是,這些舊手機之中,根本沒有一部的規格能夠用來上網,最後小俊爸爸從學校暫時借來一部平板電腦,讓三個小朋友可以網上學習。   「輸在上網線」難為了學童 除了硬件設備,網上學習也需一個穩定及快速的網絡,這也難倒不少基層家庭!單親媽媽何女士從事餐飲散工,住在土瓜灣十三街的劏房,獨力照顧就讀幼稚園高班的女兒。何女士家中同樣沒有電腦,雖然她明白女兒需要網上學習,可是生活迫人,只能無奈地說:「有錢都留來交租吧﹗」。   幸好人間有愛,何女士的女兒獲有心人轉贈一部機齡十五年的筆記型電腦,母女兩已滿懷感恩。何女士在電視機前闢出一個小空間,放一張摺檯作為女兒網上學習的小天地。   解決了硬件方面的問題,何女士還要處理上網速度的問題。由於土瓜灣區內只得一間寬頻公司,向劏房提供上網服務,所以費用十分高昂,因此何女士唯有將自己手提電話的數據分享予電腦上網。   舊電腦加上限速上網數據咭,令電腦的網速倒退到「電話撥號連線56k」的年代。每當何女士女兒進行網上學習的時候,畫面經常出現定格、沒有聲音甚至斷線的情況。女兒間斷地接收老師所講的內容,既不全面,又難以明白及集中精神,令陪伴在側的何女士既着急又無奈。   「數碼無障礙」助基層融入數碼生活 直至今年九月初,學校已停課逾七個月。儘管現時已復課,但由於疫情反覆,第四波疫情來臨或令學校再次停課,學校及學生都隨時準備轉為網上授課。   網上學習漸漸成為「新常態」,然而很多基層家庭欠缺經濟能力添置相關設備,這個數碼鴻溝大大拉遠了他們與其他同學的學習距離。雖然社會目前已有關愛基金的「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計劃,亦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及「書簿津貼計劃」(書津)提供「上網費津貼」,但基層家庭的子女不一定能夠從中受惠。這是因為基層家庭子女要獲得津助,家庭必須正領取綜援或書津,而子女就讀之學校亦有參與相關計劃,由於有不少家庭因為其子女就讀的學校未有參與計劃,或家庭收入於今年年初才出現突變,未符合申請書津的資格,因書津以家庭財政年度全年平均收入作評估準則,所以未能受惠。故此,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心意行動」希望透過「數碼無障礙」計劃的「i-learning 無礙學習」,幫助這些家庭添置電腦及上網設備,以應付網上學習的需要。   「數碼無障礙」計劃亦關心因疫情關係與社會隔離的獨居長者及復康人士(弱能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 。由於需要保持社交距離,他們與朋友及家人之間接觸與探望減少,又不能到服務中心參加活動,整天被迫留在家中,令他們變得孤立及無助。若果能夠替獨居長者及復康人士安裝上網設備,就可以讓他們透過視像通訊與家人及朋友見面,利用社交平台與別人分享或參加中心的網上活動及視像訓練等。透過「i-connect 無礙連繫」,他們也可獲資助上網數據,保持社區連繫及融入數碼生活。   以行動表達支持  見證主愛常存 「數碼無障礙」計劃的受惠對象為有需要人士及家庭,「i-learning 無礙學習」資助有需要的學童購買學習用的電腦及一年上網數據。「i-connect 無礙連繫」資助社區獨居長者及復康人士一年上網數據。由於需求殷切,心意行動呼籲弟兄姊妹伸出援手,捐款支持,為弱勢社群送上祝福。弟兄姊妹們亦可善用恩賜,參與「數碼無障礙」義工團隊,協助及教導有需要的人士/家庭,安裝及使用數碼工具,以收窄數碼鴻溝。   查詢請致電心意行動電話:8209 8122或WhatsApp號碼:5263 5850   捐款支票抬頭:「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亦可直接存入: 恒生銀行:024-255-757999-883或 東亞銀行:015-514-10-407766-1戶口 支票及入數紙可郵寄至灣仔堅尼地道112號12樓,心意行動收。
繼續閱讀
醫療康健服務
都市痛症與治療
肌肉痛症、神經痛症及關節痛等痛症對許多都市人來說絕不陌生,不少人會選擇按摩或貼鎮痛膏布來舒緩,但若痛症持續、卻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後果可大可小,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康健天地一級物理治療師劉姑娘表示:「拖延治療有機會進一步令身體其他部位受壓,繼而影響活動能力。」   延遲治理 病情加劇 大部份痛症是由數個病因互相影響而成,受傷病史、年齡增長、重複性動作及不良姿勢等都是常見原因。48歲的張女士是劉姑娘其中一個服務對象,她任職院舍照顧員多年,經常要進行扶抱和清潔等體力操作。3年前,她在家中搬動沙發時不慎拉傷腰部右側肌肉,連轉身和步行都有困難。她在私家診所接受止痛針注射及服用藥物後,休息了一星期便復工。   以為傷患已痊癒的她,復工後,間中感到腰部痠痛和無力。「我以為只是疲勞所致,用鎮痛膏布止了痛便沒有理會。」她憶述。去年開始,除了痠痛持續,她比以前容易疲累,工作期間不時要坐下休息:「當時很擔心被同事誤會躲懶,但我想我還年輕,應該可以自然復原,所以一直未有處理。」直至接受周年檢查時,醫生認為情況不能輕視,轉介了她到康健天地求診。   專業評估 找出病因 從姿勢及機能評估、動作分析中,劉姑娘發現張女士坐立時均側向左邊,推測她是受腰部右側傷患影響,身體重心在代償動作下傾向無痛的左側,劉姑娘謂:「重心傾側的一方長期受壓,傷患肌肉則因較少使用而出現力弱問題;加上,當張女士需要進行扶抱等重複性及體力需求大的動作時,容易不自覺在『不夠力』或『用錯力』的情況下受傷。」她補充道,不少都市人姿勢不良,肌肉失衡的情況亦很常見。   張女士的情況屬慢性痛症,劉姑娘利用手法治療及電療等被動治療方法,舒緩其肌肉緊張及力弱、腰椎關節活動幅度下降等問題。「痛症治療的方法會因應患者情況而訂,衝擊波、針灸、紅外線燈亦是我們常用的治療方式;另外亦會配合自我管理痛症、伸展動作及肌肉力量訓練,改善其活動能力。」劉姑娘謂。   痛症患者更需要運動 治療初期,張女士對自己需要進行復康運動感驚訝,認為痛症患者不宜運動。劉姑娘解釋道,完全不做運動或過量運動,均對痛症沒有幫助。事實上,經專業人士評估狀況、並制訂合適的復康運動,是能夠大大紓緩痛症的。「運動不但可改善繃緊肌肉的血液循環,將廢物排走;亦可使動作更暢順,關節不會因屈曲而疼痛。而以張女士為例,她的工作涉及體力操作,適量運動有助強化肌肉,減少受傷。」   痛症淺中醫 經過5個月的治療,張女士觀察到自己的腰部已沒有傾側,痛症情況亦明顯改善:「即使身體出現疼痛,亦能透過運動紓緩,不用再貼膏布了。家人和朋友都認為我比以前健康、有活力﹗」   劉姑娘鼓勵大家多觀察身體痛楚的部位,如腰背出現傾側、一邊肌肉觸感不一樣或腫起,都是痛症的先兆:「若痛楚間歇性或持續超過1個月,或出現麻痺、刺痛的情況,應盡快求醫。」若不及早處理痛症,嚴重者連扭毛巾、握拳、久坐、走路等動作亦難以完成,而隨著年齡增長,更會增加受傷機會。   預防勝於治療 其實,康健天地亦設有跨專業健康班組,由物理治療師教導參加者伸展運動和肌肉訓練;而職業治療師則會教授預防和改善勞損的知識,例如在工作間進行重覆性動作時要留意的姿勢,亦會建議輔助工具的使用。如此有助減少勞損機會,同時讓患者可持續訓練,加快復康的機會。   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健康,除了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外及作息定時外,每年作身體檢查及接種適合自己的疫苗亦能有效抵抗疾病。下一期,我們會介紹常見的疫苗及注射疫苗的好處。
繼續閱讀
過渡性房屋項目
同心村 - 過渡性房屋 適切的居所 由用家角度出發
房屋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基層家庭面對住屋的需要倍感困難,福利協會一直關注基層家庭的需要,在新鴻基地產、運輸及房屋局的支持下,將推行「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目標為基層家庭提供一個安穩宜居的生活空間,同時裝備居民生活及職業技能,並協助他們建立鄰舍網絡,構建互助共融的小社區。   項目位於元朗東頭,只需十分鐘步程便可到達港鐵元朗站,附近社區配套設施理想,區內的聖公會網絡涵蓋教堂、學校及社會服務共有14個服務單位。項目提供共1800個單位,設有1-2人、3人及4-5人單位,租金相等於該家庭於綜援的租金津貼水平或低於市值租金及不高於現行的公屋入息限額的40%。項目預計於2022年第2季或第3季起入伙,申請公屋3年或以上的人士可申請入住。   項目規劃著重「以人為本」,以切合「用家」需要為前提。單位內的設計考慮居民的生活習慣;公共空間的運用以舒展身心為重,配以綠化環境; 村內設有不同設施,包括:便利士多、生活用品館、社區小廚、健康中心、綜合社會服務中心、就業支援中心等,照顧居民所需。   為優化項目的設計及服務內容的構思,使之更貼近「用家」的需要,福利協會於2020年9月12日(星期六)假聖公會聖匠堂社區中心禮堂舉行「同心村-過渡性房屋服務使用者聚焦小組及模擬戶型體驗日」,聽取服務對象及關注基層家庭住屋需要的持分者的意見。活動當天,共有六十多位人士獲邀出席,他們踴躍發表意見,投入地參與每一個環節,並以「用家」的角度提出寶貴的意見。   其中,參加者對「模擬戶型體驗」環節反應最為投入,過程中表現興奮。他們參觀在場內搭建的四個一比一模擬實景的單位,內裡配置了像真度甚高的模擬傢俱,如單人及雙人床、雪櫃及洗衣機、鞋櫃及衣櫃、坐廁及廚房洗水盆等設備,參加者按照個人及家庭的需要和喜好搬動傢俱, 即場化身成為室內設計師,設計出各自合宜的家居佈置。   在「最需要的家電設備龍處榜」的環節,參加者投選了各自的心水選擇,得分最高的首五項依次為:冷氣機、雪櫃、電熱水爐、洗衣機及上網插頭。他們對選擇熱烈地討論:「上網插頭係現代家庭必備裝置喇!」、「沒有冷氣機的日子已經受夠了!」、「我家小孩是『波牛』,校服便服日日換,點可以無洗衣機啊!」,在過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場面十分有趣。   聚焦小組的討論環節最令筆者印象深刻,參加者在不同方面提出不同見解,例如:屋門的開啟方向、床頭擺放的坐向、家居垃圾的收集方式和處理習慣、睦鄰關係和公德心等。這充分反映參加者對生活小節的關注,以及和睦鄰里關係的渴求。   協會已於本年8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下稱「城規會」) 就本項目的發展作出申請。按照法例,公眾人士可就有關申請向城規會提出意見;意見須引述申請編號:A/YL-NSW/281,並於10月3日或以前提出。協會現正邀請服務對象及關注基層家庭住屋需要的持分者支持本項目,也希望得到各位讀者的支持。如欲了解項目構思,請登入城規會網頁https://www.info.gov.hk/tpb/tc/plan_application/A_YL-NSW_281.html查閱項目摘要。
繼續閱讀
青少年服務
聖公會堂校社服協作 推展「啟德豐盛生命之旅」
社會以成績論成敗、以標準化行為評定品格好壞,孩子在缺乏肯定下成長,變得信心低落、否定自己。「啟德豐盛生命之旅」計劃(下稱計劃)的生命教育主任林秋月慨嘆:「當問到孩子認為自己有什麼強項,大部分都答不上來。」   德蘭修女說過:「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與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正正從孩子的需要上,看到推展生命教育的責任,遂協作展開了這趟「旅程」。計劃透過「故事媽媽」、生命教育課、交流團等體驗活動,讓孩子的能力被看見,同時讓孩子看見生命的美好。其中,計劃培訓了一班年青教友和家長成為義工,分別在牧區學校推行『「擔」‧「挑」』和「凝愛媽媽」兩個重點項目。   孩子的改變 『「擔」‧「挑」』安排東九龍教區的年青教友到台灣學習繪本教學、體驗活動、音樂及舞蹈、創意戲劇等活動後,將所學帶回港實踐,為小學生籌辦日營,讓他們體驗生命的美好。   為期3天的日營,處處可見孩子的彼此和欣賞與鼓勵:入營時孩子會以「屬靈的軍裝」的經文宣誓,提醒自己要以「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作為裝備;孩子每天活動完結前會在「心情日記」記錄自己的體會,負責的年青教友會就著當天的觀察給予回饋;進行日營的禮堂內又設有一幅「讚美牆」,讓他們寫上欣賞對方的說話。   正面的鼓勵,是為了讓孩子明白每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能力。一位脾氣好比活火山的女孩在活動中,總是令小組的氣氛僵持。年青教友在與她相處期間,嘗試發掘其優點,並加以讚賞。女孩在備受關懷的滋養下,性情逐漸有所改變。   「年青教友的熱誠亦讓我十分感動,他們完成日間的活動後,晚上會留在禮堂度宿,全因他們想爭取更多時間準備翌日的活動﹗」林姑娘每次提到年青人的投入都會表現得雀躍起來,她補充道:「 他們每一位都有其可塑性,能否發揮在於我們如何誘發和予以信任。」   以生命影響生命 年青人在「挑」戰自己、「擔」起別人的生命當中亦有所成長,「社會缺乏情感教育,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到被陪伴,年青人亦感受到被需要,重新肯定自己。」參與過『「擔」‧「挑」』的成員當中,有成為了教學助理的,亦有決定進修社工或教育課程的,繼續以生命影響生命。   媽媽義工 「若能從家庭層面進行生命教育,讓小朋友在成長中鬆綁,很多問題便能在『爆煲』前避免。」林姑娘提到家長義工是計劃寶貴的資源,亦是孕育孩子生命價值觀的重要角色,「凝愛媽媽」項目的開展達成了社區和家庭教育的雙贏。   「凝愛媽媽」是曾接受「故事媽媽」培訓的家長義工,會在學校以繪本故事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而在備課和教授的過程中,「媽媽」們亦能從繪本中反思,「生命教育並不能透過操練而學成,只有不斷體驗、反思,才能領悟如何給予孩子陪伴、讓孩子感到被愛。」林姑娘分享道。   每個人的學習課題 「啟德豐盛生命之旅」第一期於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底推展,服務了逾1萬人次,當中包括學生、老師、教友和家長,服務範圍以東九龍教區的九龍城區為主。   計劃第二期會於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推行,林姑娘期望能透過不同牧區的協作和參與,繼續推動生命教育普及化,「關懷與陪伴,其實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繼續閱讀
青少年服務
愛.連繫—別讓青少年成為孤島
社交媒體興起、人際關係疏離,青少年在尋覓自我、過渡為成年人的過程中,更見孤獨。面對壓力和困擾,覺得無人可分擔、或有口難言,有些青少年選擇以結束生命「解決」問題。   「不少青少年自殺的個案中,事前都會在社交媒體留下訊息,反映他們都渴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故此我們策劃了一個以『連繫他人』為主題的計劃 -『愛.連繫』生命教育推廣計劃(下稱計劃),期望能推動青少年與友儕、家人和社區建立緊密且有效的連繫,協助他們編織互助安全網,支撐他們面對成長的挑戰。」計劃負責社工李瑞燕謂。   踏出與人連繫的「舒適圈」 「朋輩輔導培訓」是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一共招募了600多位中、小學生參,為他們提供溝通、聆聽、人際相處、處理負面情緒和抗逆解難等技巧的培訓。完成培訓的學員會在校內以心意咭和考試加油站等方式鼓勵同學間互相支持,更會於社區組織關懷活動。   同學透過活動會接觸到日常生活中較少有機會交流的人,如:長者、智障人士、平日擦身而過的陌生人等。 李姑娘憶述一次派暖包活動,內向的高小女生倩怡(化名)一直表現得戰戰兢兢,在李姑娘鼓勵下,她始拖沉重的步伐,慢慢走近坐在公園長櫈上的伯伯,向他遞上暖包。伯伯看到小女生的努力,報以一聲「多謝」和「加油」,倩怡得到伯伯正面回應後,終能放下恐懼,與伯伯打開話匣子。這個小片段令李姑娘印象深刻,「街坊的回饋讓同學發現,人與人的互動原來並不可怕;即使是陌生人,都可以互相關心和支援。」她補充道,能成為他人的支援者,賦予同學能力感和滿足感,亦能推動他們更主動踏出個人的「舒適圈」,願意與他人連繫。   社區就如一個微型社會,不同人有不同反應是理所當然的。李姑娘笑言同學亦試過「食檸檬」,有同學遭街坊質疑來意,亦有街坊因沒有需要而拒絕接受禮物。「社工事後會引導同學反思:對方為何會這樣反應?下次可以怎樣做?付出是否必然會有回報?挫敗經驗正是學習應對困難和調適期望的黃金機會,為將來面對社會挑戰『打好底』。」李姑娘如是說。   參考他人的經歷 轉換想法 計劃又加入青少年感興趣的媒介,例如:名人成長故事分享及生命教育電影欣賞,透過不同的情境教學和分享,讓他們在面對自身的生命課題時,得到參考,能轉換思想角度:「原來大家都會面對同樣的經歷,但出路並非只有一條。」   播下種子 長出互相支援的安全網 生命教育並非能即時解決青少年問題的靈丹妙藥,但李姑娘認為它就像一粒種子,在青少年身上播下後會發芽成長。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便能提醒自己人與人之間是彼此相連的,身邊有不同的人可以給他們支援。   李姑娘回想年初疫情爆發,某些朋輩輔導員的家庭經濟出現困難,恰巧負責社工的中心當時有食物捐贈服務,亦因為他們在計劃中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同學主動向社工求助,最後同學的家庭得到適時支援。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長者在社區參與中自我重塑
鴨仔山位處大樓背面,山勢矮、路短易行、風景優美,是區內居民的晨運休憩和行山之熱門地點,估計在疫情前,每天有不下數百人踏足此處。由於山友們都很愛惜這個地方,不惜付出汗水和體力,在路徑上「添置」了不少共用設施,包括:避雨亭、小花園、天梯等。   可惜,早年由民間建造的避雨亭因涉僭建及安全問題而被拆掉,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下稱服務大樓)督導主任黃慧慈想起當時長者得悉消息後,反應很大。「當時我們邀請了區議員到大樓聆聽將軍澳長者民生關注會(下稱關注會)及長者會員的意見,從此,打開了雙方溝通之門和建設長者友善山徑的契機。」黃姑娘説。   後來,政府計劃在山徑不同位置興建避雨亭,可惜,事情不像如期般順利,計劃因經費及技術問題被擱置。「當時,關注會也就此事向政府提供調整方案,最終他們同意先在半山、較多人經過的「天梯」入口建造避雨亭。」將軍澳長者民生關注會(下稱關注會)的成員鄺永泰興奮地闡述。   現年68歲的鄺永泰,人稱鄺Sir,是服務大樓的會員,亦是關注會的成員,多年來,一直在區內的民生事務上擔當積極和重要的角色。   關注會在多年前由大樓協助區內長者成立,目標是推動長者參與社區事務,繼續為社會作出貢獻,從而提升他們的能力感和自我價值。區內的民生大小事、道路、交通等都是關注會關注的範疇,他們會就有關問題向相關政府部門反映,希望從而得到改善。其中,「城市邊緣公園」鴨仔山的長者友善建設是他們一個重點關注的項目,鄺Sir與其他成員在社工的陪同下,跨越了不少挑戰。   長者活出第二人生 鄺Sir笑言處理關注會的事務要有勇有謀,還要膽大心細,他慶幸有大樓社工擔當他們的參謀:「我們比較衝動,又缺乏經驗,是『有勇無謀』﹗他們的意見與支持,都讓我們逐漸成長。」   鄺Sir 退休前是銀行文員,英文程度不錯,於是大樓邀請他擔任英文班導師,及後,他加入關注會,並得到成員投票支持,成為了關注會在區議會長者友善社區工作小組的代表。自覺以往對社區一事一物都覺理所當然的他,從此多了一重身份和一份責任。   談起初次參與區議會會議,鄺Sir坦言沒有想過人生中會有此經歷:「會議氣氛嚴肅,在場有不同界別代表,在陌生的環境和目光下表達意見,真的有點心驚膽跳,希望當時我的表現沒有令關注組丟臉吧!」謙虛又老實的鄺Sir在眾成員提名下,將第三次擔任關注會於區議會長者友善社區工作小組代表。問到他會否感吃力,他笑言不會,因為這是群策群力的工作,他只是擔當橋樑的角色。   鄺Sir 從當初戰戰兢兢,到後來欣然接受「關注會代表」這個任命,相信也經歷了無數生命的脱變。   長者也可以當家作主 「長者不止需要關懷和支援,更需要別人對他們作為社區一分子的重視。」黃姑娘表示長者從社區參與的工作中,可以一嘗『當家作主』的滋味,過程中,讓他們重新找到自我價值。她慶幸有機會能與他們同行。   鴨仔山計劃最終成為區議會重點工程,獲得一千多萬撥款,是官民合作的重要成果。民政處和區議會更邀請長者出席山徑改善工程動土禮、擔任剪綵嘉賓。黃姑娘憶述長者拿起泥剷都很雀躍,並欣喜地説:「長者的聲音被聽見、被認同,是關注會的重大的里程碑。」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