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及支援項目
推動青少年屬靈生命發展 葡萄園助建立正向人生觀
青少年時期是奠定良好價值觀、追求個人生命意義的重要階段。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自2014年起,與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西南聯區(聖士提反堂、聖路加堂、聖提摩太堂)聯手在港島南區設立「葡萄園」計劃,透過舉辦結合福傳及成長元素的多元化培育活動,讓青少年發展身、心、社、靈,推動全人健康發展。
陶造生命 福傳培育
葡萄園計劃於2019/20年度起與聖公會呂明才中學合作,為該校中一新生推展「陶造生命計劃」,內容包括推行培育小組,透過不同的訓練,例如山藝挑戰、訓練營、探訪活動等,既幫助學生適應中學校園生活,也讓他們建立正向價值觀,加強自我肯定;曾經參與「葡萄園」計劃的師兄師姐們,會成為中一新生的成長嚮導員,帶領新生熟悉學校,在過程中師兄師姐們也變得更自信,助己助人,共同成長。
從小學延續至中學的生命教育
西南聯區傳道服務計劃「葡萄園」單位主任黃玉君(Esther)表示,「葡萄園」計劃初期只接受小學生報名,提供的活動包括「生命學習計劃」、「師友計劃」、托管班、專科補習班等。隨著小學生步入中學,為了延續他們在屬靈的生命發展,建立良好的價值觀,於是推行「陶造生命計劃」,讓中一新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陪伴下成長。
內向學生的蛻變之旅
「葡萄園」計劃後來涵蓋中小學階段,真正伴隨著學生走過重要的成長階段。西南聯區傳道服務計劃「葡萄園」事工拓展組長饒偉玲(Joyce)笑說,不少學生參與計劃後有明顯的進步,曾經有一名參加者,自小聰明,「他看很多書,知識豐富,但太認叻,讀小學時無法結交朋友,同學們都怕了他。」
這位小朋友升中後參加「陶造生命計劃」,自此他有很大的轉變。升上中一後,蛻變為活躍發言的人,就連組員也大讚他的說話技巧,更經常邀請他擔任小組發言人,令他的信心大增,亦結交了更多新朋友。Joyce也感受到他成長後變得開朗及成熟,「教會弟兄姐妹及同學對他的接納及包容,令他信心多了、待人謙虛,朋友也多了。」
Joyce亦會與家長聯絡,跟進學生的情況。有些個案的家長看到小朋友參與計劃前後有明顯的進步,紛紛表示很感激福利協會,以及教會同工,「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重質不重量
Joyce表示,參與「葡萄園」計劃的學生,部分有社交困難,自我形象比較差。他們參與計劃數年後,陸續看到參加者的性格變得開朗、自信心提升;有些同學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對信仰認識更深,知道信仰不是離地的,而是落地的生活指引,「這個項目追求的不是服務人次,而是質素。建立正向的個人性格、自我形象變好了,對信仰的扎根深了,是我們感恩及樂見的。」
「葡萄園」計劃於2021年4月開始轉型,從設於聖路加堂牧民中心的基址轉到聖士提反堂,直接由西南聯區同工及教友們繼續與區內的聖公會學校保持聯繫及推行福傳事工;並於2021年11月出版一本名為《「源於基督‧塑造生命」堂、校、社會服務協作福傳計劃資源手冊》,與聖公會教會、學校、社會服務單位及其他社區人士分享葡萄園的六大主題理念(包括:關愛社區、人際關係、情緒管理、靈命成長、生命教育及自我形象)、推行活動的服務內容及手法,期望集結所得的經驗、知識及手法,增潤活動的內容及果效,達至全人的發展。
繼續閱讀
精神復康及智障人士服務
康恩園製作直播頻道 住宿會員親身出鏡 大樓上下充滿笑聲
疫情持續了兩年多,院舍多次收緊探訪規定,康恩園的會員生活規律亦迫不得已需要作出轉變,例如無法與家人外出飲茶、暫停回家度假等。雖然這些安排有助減低會員的感染風險,但也令會員承受沉重精神壓力,情緒容易波動。作為福利協會慈善獎券活動的受惠單位之一,康恩園早前運用部分善款推出「康恩生活頻道」,提高了700多位住宿會員,舒綬疫情下的苦悶。
康恩園專屬網上互動節目
「康恩生活頻道」計劃為康恩園所有會員包括精神病康復者、輕中度及嚴重的智障及殘疾人士,構建一個專屬大樓的網上互動平台,為會員增添生活趣味,提升疫情期間的正向心理;相關的資源亦為大樓增設網上軟件連繫各樓層,以直播形式定期向各會員廣播節目,提供富新鮮感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娛樂,以舒解苦悶心情。為了構建平台,康恩園善用該筆款項添置了音響設備、無線咪、鏡頭、燈光器材、便攜式收音咪及直播器材等。
直播節目分為3大類,包括資訊性、娛樂性及競技性,題材與會員有著密切的關係,令會員更感興趣和投入其中,節目內容包括:歌唱表演、發掘大樓隱秘地方、大樓幕後功臣介紹、節慶活動、本地景點介紹、認識區內商店、小食製作班、趣味IQ問答比賽、讀出點唱信及點唱歌曲、淘寶開箱、經典電視劇回顧、經典金曲回顧等。當中更有幾次邀請會員作為表演嘉賓,即場獻唱歌曲,會員表現得樂在其中。團隊亦會於節目當中加插互動遊戲及送獎品環節,增加樓層之間的「鄰舍」互動交流,進一步加強會員凝聚力及歸屬感。
計劃備受歡迎
負責計劃的康恩園經理(項目發展)郭偉康表示,計劃為期一年,由2020年10月至去年9月,他仍記得每次直播時會員雀躍的表現,「他們(會員)會不斷向螢幕揮手,有時也會大喊『這是我樓層的阿Sir/姑娘!』,我們看到這景象時,有很大滿足感。」節目逢星期三及五的下午3時半播出,會員們提早在下午3時已坐在電視前等待,透過活動後的問卷/口頭訪問,統計顯示出會員對節目滿意度接近9成,受惠人次達49,440人次。
郭偉康續稱,長遠而言會員必須維持與人面對面的互動接觸,疫情存在不確定性,服務單位會視乎政府公佈的防疫措施,在侷限中找最大空間,除了舉辦實體活勳,亦會利用添置的器材,繼續於網上平台提供更多元化及更富娛樂性的活動給會員,提高會員整體生活樂趣。
繼續閱讀
基金及支援項目
將心意化為力量 心意行動撐起弱勢家庭
今年年初第五波疫情席捲全港,令百業更蕭條,重創多個行業,如服務業、旅遊業、飲食業及零售業等,相信未來仍面對倒閉及結業潮。市民除了應對疫情的開支,更要支付各式各樣的生活開支,可想像基層家庭的狀況何其艱難。
近3000個家庭受惠
很多來自聖公會學校及協會服務單位的基層家庭,靠著積蓄生活,有些家庭只餘下數千甚至數百元,陷入經濟困境。就好像張生一家,從事建築業散工的張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自第五波疫情後已經失業數月,再加上家人先後確診,停工及疫後康復支出大增,幸好學校老師知道情況,為他們轉介至「心意行動」。除緊急援助外,亦提供各樣支援,令他們的生活漸回正軌。正如許多心意行動接觸的家庭,不幸的事情總是難以預計。張生復工不久,他的外母確診末期腸癌。為方便照顧,外母需遷入與張家同住,生活及醫療費等開支大增,令一家再陷困境。幸得小學社工及心意行動再次為他們申請現金援助,加上情緒支援,與張家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社工亦與張太商討,最後張太也出外工作以幫補家計,暫時找到了出路。
另一邊廂,任職速遞工作的盧先生亦受停工影響,如不少低收入家庭,積蓄耗盡就向財務公司以高昂利息借貸五十多萬,現時雖已復工,但每月償還貸款及交租後,一家三口生活費已所剩無幾。盧太因經濟壓力,漸漸出現抑鬱及焦慮徵狀,須社工輔導及介入,並轉介申請緊急援助。為紓解盧生一家長遠經濟困難,社工轉介他們成功申請過渡性房屋,經濟壓力得以紓緩,盧太情緒問題亦逐漸康復。
過去三年,類似上述張家及盧家的個案不勝枚舉,因失業、患病、借貸、入不敷支的困境,往往令他們看不見出路而陷入情緒困擾。金錢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心意行動」的抗疫緊急援助,總會成為及時的甘霖,交到家庭手上,加上社工及老師的熱心援助,最後令這些家庭看見出路及曙光。心意行動抗疫緊急援助自2020年推出,已經批出近3000個申請,與社工及老師攜手合作幫助這些家庭。
教友同行支援弱勢社群
弟兄姊妹願意與人分享主愛,讓生命更有盼望,成為社會上弱勢社群的同行者,無論捐款予「抗疫緊急援助」或參與「消費劵支援弱勢社群計劃」,都能令到受惠者展露笑容、感受到愛與關懷。於2022年初,疫情嚴峻,心意行動「抗疫專線」一個多星期便招募得100位來自各堂的弟兄姊妹無懼疫情參與義工行列,包括專車送遞物資予確診人士、分發抗疫物資及電話關懷長者等服務。各弟兄姊妹身體力行,出錢也出力,彰顯基督精神,亦發揮「聖公會」三頭馬車互相效力的支持,在社會上作鹽作光。
繼續閱讀
青少年服務
「聲動本命」音樂劇場加入戲劇元素 鼓勵青少年於迷茫中覓自我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愛.藝術」青年學院於9月17日在青年廣場的綜藝館舉辦年度的音樂劇場「聲動本命」。表演開始前先由主禮嘉賓:福利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總幹事劉冼靜儀及音樂劇場導演郭穎東擔任舉行開幕儀式,帶領觀眾投入這場音樂、舞蹈與戲劇的盛宴。
成就一生難忘的經歷
學院於2020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愛.藝力」青年發展計劃,透過音樂及舞蹈,栽培青少年成長。團隊去年4月起到福利協會的青少年服務單位聆聽青少年訴說他們的故事,以他們有興趣的主題及經歷為藍本,在青少年、創作團隊及社工共同參與下創作了「聲動本命」音樂劇原創劇本。音樂劇由46名12至24歲青少年傾力演出,以他們最喜歡的音樂、舞蹈及戲劇,分享尋找本命的故事。表演後青少年分享這個舞台給了他們一生難忘的經歷、令他們得到自我肯定及成長。他們在台上亦不忘感謝同伴、導師、社工及家人的支持。另外,他們對表演藝術的熱誠感動了現場的觀眾,虛擬的故事亦提供了平台讓家人朋友有機會看到青少年的想法與心事。
「聲動本命」是一套討論有關青少年價值觀及自我的音樂劇場,內容由4個故事組成,分別為《聲情》、《動力》、《本我》和《命題》,全部內容均與虛擬世界「元宇宙」有關。
探討青少年價值觀
《第一章:聲情》男主角與現實世界的女朋友分別後,一直未能走出心結,終日於「元宇宙」徘迴,並在網上與神秘少女的相遇,引起網友們對「愛」及「關係」的爭論。
《第二章:動力》女主角熱愛排球,夢想帶領排球隊於元宇宙比賽征服世界,然而主角要與父親移民離港,幸有隊友的爭取,令父親想起兒時夢想同樣曾被扼殺,最終明白女兒的心意。
《第三章:本我》女主角在元宇宙遇到奇異的經歷,令她發現自己在現實世界中因追隨他人的標準而陷入昏迷,要從昏迷中醒來就要面對自己,拋棄「人哋話」標準。
《第四章:命題》老師仁sir竟是開發元宇宙的總工程師,在元宇宙經歷種種挑戰,是為了令學生悟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意義。
導演郭穎東表示,排戲時遇到重重困難,雖然學生們排練歷時數月,但其實每星期只得一堂作排練,既要記誦過往排練內容,又要每周學習新內容,幸參加者掌握得很快,最終將最好的演出帶給觀眾。
感謝青少年的堅持
學院營運經理趙健雯指,數個月來見證著青少年的努力及付出,很高興最終能完成這麼圓滿的演出。她亦感謝一眾青少年的堅持,「經過這麼長時間,仍然留下來的都是願意堅持的人,期望他們能在不斷成長中學習,成就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心目中也有「本命」,即最喜歡的人、事、目標或者夢想,在追求本命的過程中可能有重重波折,可能需要妥協或犧牲,就好像聲動本命的每一位青少年,能夠堅持下去,相信最終得到的,定必是最珍貴的寶藏。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愛.創耆樂」首次邀請長者擔任測試員 真人實測有助改良產品
近年本港開始推動樂齡科技,期望透過科技,進一步改善長者晚年的生活質素,並幫助長者安全及獨立地生活。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今年8月6日與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合辦第3屆「愛.創耆樂」比賽,鼓勵學生以「STEM」及「工程設計思維」設計合適長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以解決長者日常需要。
了解長者需要 設計樂齡產品
「愛.創耆樂」的設計賽分為「小學組」、「中學組」及「大專組」。各參賽隊伍須先參加大會安排的3項活動,以了解香港獨居或雙老長者在「衣、食、住、行」上的生活困難及日常「身心」健康水平,並按需要設計樂齡科技的產品。活動包括:透過「Action Hub」網上共創平台與長者或專業人士溝通,明白長者的需要;透過網上參觀「智齡匯」了解現有樂齡產品的優缺點,從而建議更合適的產品設計;在準備初步構思時,隊伍需與專業醫社團隊及長者討論並收集意見,探討如何優化其作品設計。最後於比賽日上,展示最終設計的產品。
大會今年首設「樂齡科技測試員」,由長者負責評鑑學生的作品,以用家身分提供意見助學生改善產品設計。來自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的樂齡科技測試員黎淑華表示,最初是社工邀請她們參加,探索是否有適用的產品,並向學生提供意見。淑華解釋,評鑑產品最主要因素是看其產品是否容易使用,「如果有些科技較麻煩,長者可能不懂得使用。」另一名測試員施家敏則說,當測試員感覺像參與遊戲活動,因為經歷及感受均是快樂的,學生們亦很願意聽取她們的意見。
長者參與培訓 對科技長知識
聖公會樂民郭鳳軒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單位主任(長者支援及網絡服務)林潤玲姑娘表示,中心會預先向樂齡科技測試員提供培訓,提升他們對科技的知識及與年青人溝通的能力,令長者更容易理解及投入學生的創作,在作品的前、中、後期就實用性、可行性等方向提供適切意見,提升長者的參與度。
今年比賽吸引26隊來自大、中、小學的學生組隊參加設計賽,福利協會亦邀得約120名長者參與活動,當中56人為樂齡科技測試員,並於當日即場評選最受歡迎的樂齡科技作品。經過長者及專業評審團的評選後,大會分別頒發了以下獎項予各組別:
小學組
保良局莊啟程小學團隊設計的「TravelX 2.0」運動腳踏車訓練長者的手腳活動能力,並讓長者在運動的同時,享受一趟虛擬旅行。產品獲得MedExo資助的「愛創耆樂」獎學金。
保良局莊啟程小學另一團隊設計的「Good Doctor」的賣點是提醒長者服藥,並會把適當份量及類別的藥自動提供給長者,最終獲「最有效滿足用者需要獎 (小學組) 」及「最受用者喜愛獎」。
中學組
將軍澳香島中學學生設計的「柏金遜症快速測試器」透過偵測長者繪畫的螺旋和波浪線條,初步判斷長者是否有柏金遜症早期的症狀,奪得「全場最具創意及創新獎」以及由香港理工大學資助的「愛創耆樂」獎學金。
高主教書院學生製作的「小耆福」讓長者以自身技能幫助有需要長者,並以服務換取時間幣,以兌換其他長者的協助。產品獲「全場最受用者喜愛獎」。
南屯門官立中學學生設計的「記憶膠囊」的賣點旨在長者外出時,提醒長者攜帶隨身物品。產品獲「最有效滿足用者需要獎 (中學組)」。
大專組
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及青年學院 (葵芳) 聯校組隊的學生設計了「無穿戴式(唔洗學)人工智能老人(家)」,其賣點是以深度學習鏡頭離線偵測長者狀況,如長者發生意外,系統會自動打電話求救。產品奪得「全場最佳設計大獎」。
由香港理工大學學生設計的「商場迷宮」藉由沉浸式3D遊戲,訓練長者的手腦協調、聆聽及觀察能力。產品獲「最有效滿足用者需要獎 (大專組)」及「最受用者喜愛獎」。
其餘「最受用者喜愛獎」得主包括:黃埔宣道小學隊伍設計的「智能提示小精靈」、保良局莊啟程小學隊伍設計的「自動導航輪椅」、荃灣聖芳濟中學隊伍設計的「耆樂融融」及福德學校隊伍設計的「智能在家『拎』Cyber-Link」。
繼續閱讀
家庭及綜合服務
提早暑假辦網上多元化活動 為孩子留下疫境快樂回憶
今年一個提早的暑假殺家長們一個措手不及,如何令子女有意義地渡過這個假期成為家長的難題。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舉辦的「抗逆小主人」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讓參加計劃的幼稚園及小學生渡過一個充實假期。
從遊戲中學習
中心一直以來有舉辦名為「地球小主人」的活動,教導孩子有關環保、感恩等知識,「抗逆小主人」便是其中的變奏版,內容除了涉及環保外,亦新增了運動、義工等元素。中心主任郭皓晴(Bobo)表示,活動為期3星期,每星期有3天活動,第一天是環保及STEM活動;第二天是運動及手工;第三日是與嘉賓對談及義工訓練。她解釋,導師會在活動過程中加入科學知識,例如STEM課程製作八大行星模型時,會講解不同星球的顏色、溫度,及是否有大氣層等;而製作雞泡魚小手工時,導師亦會解說雞泡魚出沒的地點、魚的型態,並會提供有關保護海洋的資訊。
雖然課程中會加入不同的知識,但活動的學習的重點是讓孩子在疫情期間,能與外界接觸,在疫情中留下開心的回憶。「在特別假期期間,學校課堂、興趣班、課外活動暫停,亦要留家抗疫,孩子與朋輩的接觸少了,我們希望舉辦一些有趣互動的活動,讓他們在這個不一樣的假期,有一些開心的片段及記憶。」
見證兒子進步
計劃除了令孩子們得到開心的回憶外,家長亦見證了子女的成長。參與計劃學童的家長梓暘媽媽表示,參與計劃本身是想令兒子在放假期間有事可做,活動過程中導師不斷鼓勵梓暘表達想法,意外地令梓暘由一個文靜慢熱的人,變成會主動分享自己所見所聞,兒子的進步及成長令她感到很高興。
另一名家長小丁媽媽亦指,女兒小丁本身的專注力及耐性方面不太好,最後一日的義工活動,導師安排了小丁在最後一個環節向長者介紹自己製作的小手工,結果小丁竟然乖乖地在電腦螢幕前等了一個小時,期間毫無不耐煩,令她非常感動,「真的眼濕濕,覺得她改變很大,沒有想過她可以有耐性等這麼久。」
疫情下的同樂日
小朋友在整個活動的最後一日,會與院舍長者進行一場「網上探訪」的義工服務,向長者展示義工訓練的成果,希望能在疫情下為院舍長者帶來一絲歡樂。Bobo指,她在連日來的活動之中,感受最深的是家長、小朋友及院舍在義工服務環節的投入及支持。中心同事最初對於學童有沒有能力做到表演感到懷疑,豈料幾近所有小朋友均有才能可以表演,最後每位小朋友只獲得兩分鐘的表演時間。有些家長和小朋友一起反覆練習後仍無法縮短表演時間,遂向Bobo詢問可否讓他們繼續表演,「可以看到他們很渴望參與表演、有作準備,以及覺得他們真的可以幫到長者。」院舍也非常配合,員工更在小朋友表演時自備小道具炒熱氣氛。
這一場義工活動彷彿成為嘉年華,大家均樂在其中,「我覺得感動的是令小朋友開心的同時,他們也正服務社區的另一些群體(院舍長者),當疫情將人與人隔開時,原來我們也有另一種方法將大家連繫在一起。」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