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返回

「自在人生」生死教育小組 助早期認知障礙症長者規劃晚晴

安老服務

很多人誤以為當長者的記憶力及認知能力逐漸衰退後,就不要與他們談論生死,以免為對方增加不必要的憂慮。然而即使認知能力再下降也好,長者對生命和死亡仍有切身感受。鑑於社會鮮有服務讓長者接觸生死教育的資訊,香港聖公會牧愛長者之家在今年1月至2月期間舉辦「自在人生」生死教育小組,讓患有早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在輕鬆的環境下,認識及表達對生死的看法,同時認識各種晚晴醫療及照顧服務,希望幫助長者們積極規劃晚晴,坦然面對病患與死亡,往後人生都能夠活得自在。

 

整理人生   尋回生命意義

「自在人生」小組包括互動遊戲、組員分享、閱讀及創作繪本等不同活動。在組員分享活動中,社工會鼓勵長者重溫自己昔日的物件、照片或短片,讓他們在過程中回顧及整理人生、回憶、感受和想法,並安排機會讓長者講述人生中的高低起跌,從而感恩當中遇到的幸福事情,放下各種恩怨情仇,幫助長者在離世時心無牽掛。

 

負責「自在人生」小組的社工張嘉欣補充:「縱然長者患有早期認知障礙症,但他們對人生的重要階段、事物及成就,均有較清晰的記憶。只要給予長者鼓勵及表達想法的機會,就可以協助他們活得輕鬆自在一點。」

 

繪本傳遞正面訊息

除了組員分享活動中,小組會因應每位長者的認知能力,透過不同媒介例如繪本,傳遞生命歷程中的正面訊息。「生命教育繪本讓社工可利用圖畫和簡單的文字,以較輕鬆的方式向長者講述生離死別這些較沉重及嚴肅的故事和話題,傳遞正面訊息。」張嘉欣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部分之一,所以希望長者學會正面看待生離死別:「死亡是不能夠預測,除了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還要學習向摯親『道謝、道愛、道歉及道別』,留下心底話,體現這份『四道人生』情懷。」

 

此外,患早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因未必能夠透過言語完整表達意思,為了令他們為自己的晚晴規劃作安排,社工會紀錄長者的意願,並教導他們創作專屬自己的生命繪本,從顏色選擇、自由繪畫到寫下感想,紀錄自己對生命和死亡的體會。

 

表達臨終及後事意願

「自在人生」小組也會向長者介紹各種臨終的醫療方式,例如不同的入侵性治療、維生治療,以及死後的殯葬安排,讓他們及早選擇及安排。不少長者希望在疾病晚期的時候,接受以舒緩為本的治療和照顧,減輕痛苦及維持生活質素,令自己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組員黃婆婆表示:「最重要是舒舒服服,盡量能吃多少就多少,屆時身上最好不會插滿喉管!」

 

預早讓長者了解臨終醫療,也能減少他們的家人將來代為抉擇時所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不少長者在小組也放下忌諱和恐懼,表達他們對殯葬儀式的想法,例如靈堂佈置、棺木選擇或骨灰處置方式等。組員林婆婆及楊婆婆異口同聲表示:「現在最重是看見家人,至於死後就不想他們為自己的後事操勞,後事只要簡簡單單就可以了。」

 

其實隨著時代轉變,現在很多長者都願意及有心理準備去談生論死,相反一般人或因死亡在傳統中國文化不太吉利而避談,結果窒礙他們去了解長者的真正感受和想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所有人也必須面對及經歷,若能及早預備,相信每位長者也能活出「自在人生」﹗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