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最新消息

BON_59761
福利協會消息
「同心村」成全港首個過渡性房屋榮膺優質建築大獎
由福利協會營運的元朗東頭過渡性房屋項目「同心村」,再次榮獲建築界的矚目獎項—2024年度優質建築大獎。該獎項自2002年創立以來,一直是建築界的權威獎項,旨在表彰在設計、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均表現卓越的建築項目。「同心村」是政、商、民三方合作的成果,由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以$1象徵式租金借出土地;政府除撥款資助興建費外,更積極協調各部門加快程序,房屋政策亦隨著營運情況「拆牆鬆綁」;福利協會則負責項目營運。項目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結合環保技術應用和多元化的社會服務,獲得了評審團的高度評價,最終奪得臨時建築物類別的最高榮譽,成為全港首個獲此獎項的過渡性房屋目。   設計以人為本 結合環保與創新 「同心村」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在確保工程質量和效率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項目由八座四層高的住宅大樓組成,建築外觀設計簡約和諧,營造出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在建設過程中,「同心村」積極加入環保技術,村內不但設有雨水收集系統、節能照明設備等環保設施,還安裝了太陽能板為公共設施提供可再生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打造宜居社區 為居民締造安穩的「家」 「同心村」不僅提供舒適居住環境,還配備多項社區設施,包括綜合社會服務大樓、便利店、自助洗衣閣、社區廚房、社企速剪店、大廣場、社區園圃和環保回收站等設施,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休閒需求提供支援。村內更精心設計不同休憩空間,包括健身房、兒童樂園、派對房間、休閒咖啡室,促進鄰里互動與娛樂,營造歸屬感。   「同心村」更引入福利協會首創的「八大康健指標」,針對科技應用、健康意識、情緒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援,幫助居民建立正向生活模式,促進身心靈健康。自投入服務以來,不少居民表示在「同心村」建立了安穩的「家」,生命得以轉化,甚至主動成為義工,盡己所能回饋社區。   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女士表示:「此次獲獎是對「同心村」團隊不懈努力的肯定,在此衷心感謝福利協會各單位在項目發展過程中提供的種種支援,以及聖公會堂、校、社服三方的緊密協作。當中更有賴政府、新鴻基地產、承建商及則師的支持及參與,我們將繼續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回應社會需求,精益求精,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並為推動社會福祉貢獻力量。」
詳細內容
其他服務
2021關懷主日:以主為基 以人為本 (轉載自《教聲》第2379期)
努力彰顯基督的愛與關懷 教省社會服務專責委員會主席賴錦璋   過去兩年疫情持續,社會大眾努力面對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社交距離的限制,令人與人之間多了隔膜,少了連繫。今年教省的關懷主日,以「以主為基.以人為本」為主題,並由陳謳明大主教撰寫文章,鼓勵教友思索基督徒關懷社會的使命,如何身體力行進入世界,使人和好,與人同行。   另外,今年的關懷主日專輯有三篇社服同工的分享文章,道出了疫情期間,社服同工、牧者與教友同行,為社會服務注入更多生命力。期盼弟兄姊妹與社服同工繼續同行,努力彰顯基督的愛與關懷,將天國建立在人心。 -------------------------------------------------------- 社會服務需要有捨的心懷 陳謳明大主教   在耶穌時代甚至以前,許多人最關心的基本問題是:需要「做」些甚麼才得進入天國?在現代社會裏,很多人認為其他問題,都比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更加重要:我怎樣才能在職場上脫穎而出?怎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那一份保險最穩妥?   大家都忘記人生中「生命」的問題,這問題常常被我們置諸腦後。   本主日是香港聖公會的「關懷主日」, 就讓我們一同思索基督徒關懷社會,推動社會服務的使命。   談到社會服務,我們很多時將諸多社會服務問題,例如社福政策、程序、活動、服務、發展項目等,成為我們的着眼點。誠然,這一切都是重要的,但很多時當我們着眼於這一切工作,埋首擬訂要去「做」些甚麼的時候,往往會忘記提供社會服務背後,我們要帶給社會怎樣的生命力。   馬可福音提到,有一個人十分虛心地請教耶穌:「我當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可十:17) 在馬太福音十九章同一記述中稱他為「少年財主」。這個少年財主的故事,也是你和我,甚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當日這少年財主的確滿懷熱誠地追求人生「理想」。他是想肯定自己、發展自己、完成自己,認真地去實踐:他向耶穌討教「我可做甚麼?」耶穌便告訴他:追求美好的生活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不可做假見證,要孝敬父母……(可十:19) 這少年財主一聽耶穌的話,就充滿信心的回答說:「老師,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可十:20)   這少年財主有一個很積極而充實的過去,也善待他人,並很有誠意地過一個豐盛的人生。所以聖經說:「耶穌看着他,就愛他了。」(可十:21)   耶穌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要他放下所有的去分給窮人,然後去跟隨耶穌,做他的門徒,和他一起生活。耶穌邀請他去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奮發前進、更上一層樓。   「你還缺少一樣」,這「一樣」,就是畫龍點睛的「睛」;有了這個「睛」,這條龍就可以騰飛了。耶穌就是要給他點睛、讓他騰飛,使他能超越自己,活出生命的精彩。   少年財主缺少的,不是沒去「做」些甚麼,而是沒去「捨」些甚麼。   在2014年教省總議會上所通過的《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政策文件》,當中有頗大篇幅提及我們「道成肉身」的信仰與社會服務的關係。在「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神學觀」一段中有以下論述: 「在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建基於基督信仰、源自聖經訓導、有其神聖的一面和對於世界的神學觀。社會服務實踐基督道成肉身,在社群中彰顯他的愛和關懷。社會服務除了服務有需要的人外,更應視之為天國工程的一部分,配合教會宣講及牧民,推動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使人與上帝重新和好,個人和個人,社群和社群重歸於好。」   在文件內「香港聖公會社會服務的使命」其中一段又提到: 「作為入世的教會,社會服務是香港聖公會宣講與牧民的一個重點。聖公會社會服務的使命是效法基督降生道成肉身,進入世界,使人和好,與人同行,分享上帝的大愛宣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十:45)。   天國工程 我們要留意,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界,是要捨己—捨去天上的光榮、威權,也捨棄地上的地位、應有的待遇,甚至生命。所以,若果社會服務就是道成肉身的彰顯,那麼,我們也需要有一種「捨」的心懷,如此才能將我們的社服工作轉化為天國工程。   在我們的社會服務上,甚麼是「捨」的心懷呢?其實在聖經中,「捨」的重點不在於捨棄身外的一切,例如知識、技巧、程序等,因為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服事的果效。我們所指的「捨」,是指我們願意「捨己」,放下自我,包括我們自己給自己的捆綁、一些執着、一些捨不下的東西、一些我們覺得理應得着的酬報、甚至一些我們所熟悉,視為「命根」的專業知識、技巧、程序…等。 因為當我們着眼於那些捆綁、執着、理由、知識、技巧、程序而蓋過我們服務社會的初心時,我們便會迷失,就好像福音書中那位少年財主一樣,以為已經「做足」了所有東西,但卻是未有真正的踏上天國的道路。如此,面對我們的服務使用者,我們便很容易缺乏那份熱誠、認真、珍惜、服事的心懷,那時我們服務的對象就好像只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服務變成沒有生命,沒有心性的工作。   其實社會服務是一個很重視「心性」的工作。 我們可以把這工作看為一件又一件的實物,一篇又一篇的建議書,一宗又一的宗個案,但缺乏心性,缺乏生命力, 便難以將我們的社會服務超越成為「天國工程」。   如果「推動天人物我的和諧關係,使人與上帝重新和好,個人和個人,社群和社群重歸於好……」(社會服務政策文件4.1段) 是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深層意義,在這年代,對我們全體信眾及社服同工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醒。   今時今日,香港以至全世界都充滿矛盾及負面情緒,很多人對社會發生的事都有很多不理性的論述,我們更加要採取理性及客觀的態度察看世情;今天,當人與人之間充滿怨恨及控訴,我們更要透過服務社群,彰顯仁愛及包容的美德;現代全球經濟體系催生了不少貧富懸殊的情況,我們要特別推動公義及互助的精神;當世界正在撕裂、人心被妒恨支配的時候,我們更要高舉復和的希望;當互相拒絕、彼此否定成為社群交往的新常態時,我們更要在服事當中突顯互相肯定、彼此接納的情操;當世人只懂爭取權利的時候,我們亦應身體力行地表達出盡義務的重要。   身為聖公會信眾,我們更要支持我們在社會福利界的前線同工,與他們一起將天國建立在人心。我們的社會服務使命不是要去擴張勢力、建立地盤、謀取好處—我們一定要捨棄這些東西—而是帶着牧民使命,將基督的愛透過社服工作,把基督活生生的生命信息分享出去。 如果說聖公會的社會服務「不只針對物質或肉身上的需要,更是一項牧民使命,也關顧人靈性上的需要,如強調人對生命的珍惜、欣賞、肯定和尊重,以作出『全人關顧』藉此上帝創造的人是整全的……」(社會服務政策文件4.3段),我們全體信眾更需學習「捨」的心態,即是願意為我們的社會服務對象捨出時間付出心力去祈禱、參與、同行;在牧區層面,則理應以捨己精神,付上精神與心力,與牧區內的社福機構加強協作,提供支援,以讓各主內兄弟姊妹、同工、服務使用者、街坊及親友藉我們的「社服精神」先嘗天國滋味。   所謂「能力不足的,取不到;靈力不足的,捨不得」。我們怎樣才有能力去取,更有靈力去捨?若果我們像那少年財主一樣,悶悶不樂地低下頭,只看到自己,我們必定沒有能力取,更沒有靈力捨。但當我們抬頭看到上主,我們就得着力量,就如希伯來書的教導:「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 上帝鋒利無比的道,會幫助我們有能力去取之餘,更有靈力去捨。   我們都是「龍」,都擁有上帝創造和賦予的最好天賦和條件,只是缺少了眼睛。如今,耶穌要幫助我們、使我們騰飛、讓我們發光。條件是要我們活在他內、和他在一起、追隨他。   各位同工、各位兄弟姊妹,就讓我們學去「捨」,因深信在耶穌內已獲得了一切,以致我們更肯定地可以在他內,獲得他給我們預備了的天國。
繼續閱讀
過渡性房屋項目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歡迎《施政報告》提出過渡性房屋措施
對於政府在新一期《施政報告》中提出有關過渡性房屋項目的措施,包括額外增加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令相關單位整體供應在未來幾年增至兩萬個,並投入116億元發展過渡性房屋項目,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對此深表歡迎,相信可改善未能「上樓」家庭的困境。   福利協會一直關顧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基層家庭,早在2017年已參與營運位於土瓜灣的「好鄰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該計劃共提供61個住宅單位,超過一百個受惠基層家庭。曾居住在劏房户後獲安排到上述的社會房屋的單親家庭表示他們有實在的轉化,由身心俱疲到滿有盼望,對生活現實充滿憤恨到懂得關愛別人。福利協會深信這項施政實在對有需要的基層家庭而言是十分重要。   福利協會早於2020年1月亦與新鴻基地產宣布合作籌建「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並得到運房局撥款近十億元支持此項目,料可於明年中入伙,屆時將提供1,800個單位, 舒緩5,000個基層家庭、1萬名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同心村」項目為切合未來入住居民的需要及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在設計及規劃上採用「以人為本」的原則。另外,福利協會引入首次在過渡性房屋應用的「康健指標」,根據居民在科技應用、健康意識、情緒管理、靈性滿足、社會參與、環境保護、財務管理和職業輔導的需要,提供相應支援,目標是鼓勵居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建立自信。
繼續閱讀
特殊學習需要服務
福利協會成功投得自閉症學童校本訓練服務
近年入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學生數目持續上升,為了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於2015年起推行,以善用非政府機構對自閉症訓練的專長,協助學校為有自閉症的學生安排額外的社會適應技巧小組訓練,計劃已累計支援了510所中小學。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2018年起成為其中一個服務提供者,在過去三年,共為40間中、小學提供230個社交訓練小組。由於計劃成效顯著,教育局已於2021/22學年起把服務常規化,福利協會亦會繼續於2021至2024學年為62間中、小學自閉症譜系學生、其家長及老師提供全面的支援。   外展服務涵蓋4範疇 由於腦部的發展障礙,令自閉症學生的社交及溝通能力較弱,造成學習和社交上的困難,而提供額外的支援可以協助自閉症學生發揮內在潛能,讓他們能夠融入學校及社會。因此福利協會會為患有自閉症譜系的中、小學生提供外展到校系統性訓練,當中涵蓋4大範疇,包括為學生度身訂造一系列到校小組訓練、舉辦朋輩共融活動、為老師提供專業諮詢與工作坊,以及向家長提供靜觀體驗課程和諮詢服務,多方面支援自閉症學生及相關人士,協助提升學生的社交認知、溝通、情緒管理和學習等技巧,並減輕家長的親職壓力。   同工支援方面,福利協會另安排言語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學家組成諮詢團隊,由他們制定學生社交訓練小組的理論框架及大綱,並在活動進行期間作實地督導,向負責帶領小組的社工回饋意見,提升團隊的專業性。團隊亦積極建立教材資源庫,有系統地整合訓練教材及資源,助提升服務質素。   推行家庭支援服務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於8月11日在大館舉行成果分享會暨慶祝儀式,福利協會管理層及團隊同工亦有參與其中。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出席分享會時表示,計劃取得豐盛的成果,並為教育服務注入新動力,為支援自閉症學生的發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計劃未來兩年將繼續推行家庭支援服務,為家長提供有系統的培訓課程,以及協助有需要的家庭,亦會建立網上學習平台和治療自閉症專業人士的網絡,以維繫及支持業界的服務發展。  
繼續閱讀
其他服務
「童升.同樂」幼稚園升小一適應託管服務 在反覆的疫情下順利推展
「我們雖眾,仍屬一體」,聖公會堂、校、社服於今年暑假,集合各肢體的力量,為澳門北區的雙職家庭推出「童升∙同樂」幼稚園升小一適應託管服務。   聖公會與聖公會澳門聖保羅堂合作,並獲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全力支持,借出課室、操場及圖書館等場地,於7月及8月期間為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附屬幼稚園的K3學童,提供升讀小一適應課程。服務更支援其他就讀澳門北區學校的雙職家庭,共獲百個家庭報名參與。   課程設計照顧學童需要 託管課程為期3周,每周5天,為加強升小一學童的適應力,課程設計包括五大方向:「校園環境認識」、「學習技能提升」、「執行功能運用」、「自理技巧練習」及「群體生活經驗」。   社服同工會帶領學童進行實境體驗,如前往學校圖書館進行閱讀、在操場上進行體能訓練及在小賣部體驗購物,讓學童能預視學習環境的轉變及提升覺察力。另外,課程亦會讓學童學習清潔午膳餐具、擔當課室值日、學做小學生本份。同工在活動中亦加入主題繪本和群體遊戲,以促進學童的社交技巧。澳門聖保羅堂教會同工則每週安排聖經故事分享,挑選適合學童的主題,如上帝的傑作創造、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等,讓學童認識真理、學習感恩。   疫情下的應變 於7月託管服務即將完結之時,澳門的疫情突然出現變化,政府宣佈所有活動暫定,具彈性及創意的社服同工,為了讓學童及家長能參與結業禮,精心安排線上頒奬禮及總結,讓學童能總結和圓滿經驗。另外,社服同工將8月學習內容,全面改為網上課程,以15天線上錄音、錄影教材等方式,支援雙職家庭學童留家學習的安排,減輕家長的壓力,同時使學童保持有序作息和穩定的情緒。   社服同工在「微訊」(WeChat)開啓了家長群組,定時與家長溝通,獲得不少家長正面回饋,家長表示:「坊間的託管活動主要是看管學童功能,但能回應孩子發展階段的服務卻乏善可陳。反之,學童參與服務處的課程後,會主動分享參與託管的點滴。」家長滿意託管符合需要且具創新性,期望來年繼續開辦及增加其他初小年級的暑期託管服務。   服務處會繼續與教堂、學校緊密合作,發揮三頭馬車的優勢,以行動來實踐和見證上主的慈愛,繼續以多元手法回應澳門社區的家庭需要,讓更多服務對象受益。
繼續閱讀
過渡性房屋項目
青年領袖為基層住屋建言獻策 福利協會分享推行社會房屋經驗
根據「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報告(2021年3月),目前香港約有23萬人居住於不適切處所,例如:劏房或廠廈等;而劏房面積少於13平方米的佔總數六成三,平均每名住客生活面積僅為 6.6 平方米。生活於如此狹小的空間,如何可以得到改善?   新鴻基地產郭氏基金及香港青年聯會於2021年8月15日舉辦「青聯議政」領袖培訓班(房屋發展與保育篇),目的讓青年領袖了解現時基層人士住屋需要及改善方案,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應邀為參加者安排探訪劏房戶及在主題講座中分享。   走進社區 聆聽心聲 二十多位參加者於活動當日到訪劏房家庭,他們對於住戶面對的困難與挑戰,都有不同體會。他們在論壇的小組討論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和感受,有的表示要親身走進社區才更能明白街坊的實際所需,建議由地區組織牽頭,讓社會上較有資源的人士或機構多了解基層家庭需要,促進連繫及互動 ; 有的表示劏房環境差,燈光暗、有石屎剝落,明白到家庭因電腦設備不足,令家長和孩子苦惱和增添無力感;亦有參加者對於劏房戶的水、電費並非跟從水務處和電力公司的收費標準,倡議作出管制,以減輕劏房戶的壓力。   官商民同心合力獻新猷 在主題講座部分,先後有五位講者作分享,包括: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教授、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王建明及新鴻基地產工程管理部高級策劃經理麥啟華。   李正儀博士在講座中向參加者分享香港基層家庭的住屋需要和社會福利機構如何回應時表示,福利協會於2013年推展「全心傳家」家庭發展計劃,資助九龍城區的「N無家庭」在生活及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同時提供朋輩式師友輔導,成效理想。另外,福利協會於2018年開始營運「好鄰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以「共住‧共管‧共生」理念,為基層住戶提供住所,紓緩他們的住屋困難,雖然計劃於2021年5月結束,但項目為福利協會在過渡性房屋項目上的規劃及營運,提供寶貴經驗。再者,為回應社會需要及政府政策,福利協會於2020年落實與新鴻基地產合作,在元朗東頭興建「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此項目是官、商、民合作的良好範例。   隨後,王建明與麥啟華在講座中介紹設計團隊如何運用設計思維,讓服務受眾參與設計,將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及官、商、民合作發展模式實踐在「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的整體規劃上。王建明表示同心村從規劃到驗收及入伙約需17個月,速度如此快,全賴政府及新鴻基地產的協作及支援。」李正儀補充說:「現時,雖然商界及基金組織都有為同心村項目提供不同的資助,但這個規模龐大的項目仍然需要物資及金錢上的支持,希望大家可以不同方式支援項目的發展。」   「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將於2022年第三季落成,共提供1,800伙1人、2人、3人、4-5人和無障礙單位,全期合共可惠及約5,000個弱勢家庭。有關項目的詳情,請留意福利協會網站www.skhwc.org.hk的公佈。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家居照顧服務隊為長者「加餸」 自製軟餐慶中秋
中秋佳節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各種菜餚慶團圓,但有吞嚥困難的長者往往只能進食由數種食物攪碎製成的「糊仔餐」,未能滿足口腹之欲。香港聖公會黃大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今個中秋則搞搞新意思,為長者「加餸」,讓長者可享用設計成食物造型的軟餐,歡度中秋。   跨專業團隊合作 炮製精緻軟餐 黃大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單位主任陳蕙賢指,部分長者因不喜歡糊仔餐而時常感到食慾不振,故服務隊早前購入軟餐機器,並接受培訓,再由廚師及言語治療師等組成跨專業團隊,經過多番練習及嘗試,一同研究如何製作色、香、味及形俱備的精美軟餐,並趕及在中秋節「加餸」日,將雞腿及蠔豉冬菇生菜造型的軟餐,送到黃大仙區內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手上。   長者首次接觸感新鮮 「他們也是第一次接觸軟餐,覺得很新鮮,原來軟餐的質感這麼順滑,味道也不會混和在一起,菜是菜的味道,雞是雞的味道。」陳蕙賢笑言,也有「老友記」乘機抱怨一番,坦言不喜歡糊仔餐的食物質感「一撻撻的」,吃下去是多種食物混雜的味道,實在難以勾起食慾。   陳蕙賢解釋,軟餐需要在煮完菜餚後,將食物攪碎成黏稠的液體,並加入酵素粉,將液體倒入食物模中,待凝固成形後脫模,便得出食物模樣的軟餐,製作時間會比固體的菜餚多20至30分鐘,言語治療師亦會在製作軟餐期間,就餐點的軟硬度提供專業意見。她指出,服務隊的照顧對象,是那些自己無能力,而家人亦未能協助煮食的長者,所以服務隊的送餐服務是他們唯一的飲食選擇,食物質素則更顯重要。「感覺到當他們打開飯盒吃這頓飯時,真的很開心,即使製作軟餐需要更多時間及步驟,但一切都是值得的。」陳蕙賢說。   計劃將軟餐恆常化 雖然最終成果令長者非常滿意,但服務隊認為仍有改善空間,例如令製作出來的軟餐外觀變得更好、倒模更流暢;食物盒也需要選購較矮身、沒有分隔的款式,以便放置軟餐及保持其外觀。陳蕙賢透露,未來再有節日「加餸」時,服務隊會以軟餐取代糊仔,福利協會各支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長遠更計劃將軟餐恆常化,從而提升長者的餐膳和生活質素。
繼續閱讀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