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已成為本港第四號殺手。有調查更發現,首次中風者於五年內再次中風的機會,高達百分之二十一。及早和有系統的復康治療,能提升患者的康復能力機會。但由於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公營復康醫院的資源亦供不應求,部份中風患者因而錯過復康的黃金機會。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於2009年4月開始於「恩悅軒日間/住宿康健中心」推行為期3年的「流金頌社區計劃-恩悅中風復康服務」,為中風患者提供「一站式」離院復康支援服務,目的在於加快其於「黃金復康期」的康復進度,並紓緩整體醫療服務的壓力。
該計劃於4月26日舉辦經驗分享會,與醫護及社會服務界分享推行中風復康服務的經驗,及探討未來復康服務的模式。演講嘉賓包括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教授BBS JP及九龍醫院康復科部門主管馮佩雯醫生、「流金頌」計劃總監胡令芳教授及研究助理教授周珮馨博士、以及協會助理總幹事岑家雄先生。參與本計劃的其中四位復康者陸偉強先生、曾添林先生、郭福根先生及張耀宗先生亦親臨分享個人復康經歷與感受。分享會獲近150位來自政府、醫護、社會福利界、非政府機構、學術界及專業團體的代表參與。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高級經理陳載英女士致歡迎辭時表示,賽馬會於2009年透過「流金頌」計劃,捐款超過375萬全力支持協會推展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流金頌社區計劃-恩悅中風復康服務」。她認為這個計劃得以成功開展有賴協會的大力支持,協會的社會服務有四十多年歷史,尤其在長者服務方面。馬會與協會自1974年起就合作無間,多年來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對象包括青少年、老人、家庭等。
協會總幹事李正儀博士致謝辭時表示,協會一向致力提供嶄新之社會服務,於2009年4月推行為期3年之「流金頌社區計劃-恩悅中風復康服務」除了為中風者提供一站式的離院服務外,更能科學化地量度患者之進展和作出評估,有助訂定更有效之照顧計劃。
分享會上,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教授指出「過渡性照顧」的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服務,它能抓緊患者在病癒後首幾個月的「黃金復康期」,透過跨專業團隊的密集治療及服務,提升患者的復康進度及機會。九龍醫院康復科部門主管馮佩雯醫生表示中風復康在社會上已不是陌生名詞,幫助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為主要復康目的。綜合復康團隊須配合現存社會資源,才能將全人復康的現代理念廣及提供於患者。協會助理總幹事岑家雄先生介紹「恩悅中風復康服務」的營運模式,從服務特色及經驗中看服務的促成要素。「流金頌」計劃研究助理教授周珮馨博士指出初步研究分析指出新服務與現有公營中風復康服務同樣能顯著提升活動能力及認知能力。故在「用者自付」的方針下,中風患者可以有多一個復康計劃選擇。
參與計劃的復康者陸偉強先生、曾添林先生、郭福根先生及張耀宗先生的分享中可總結復康的成效取決於「三個人」,首先是患者本人,要不退縮,要堅毅面對中風帶來的改變和困難;其次是患者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無條件的支持令患者敢於踏步復康路;最後是復康團隊中人的「用心」同行,分享的復康朋友容易為「恰似母親」的關懷,大大給力。這些,就如陳章明教授總結時所說的不是什麼高端科技,不用很多的資源,卻是在助人歷程中最重要的一顆重視生命的心,這才會結復康者、家人和復康團隊每員「吾道不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