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最新消息

返回

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舉行「織福大笪地」 推廣「時間銀行」概念 分享長者互助感人故事

安老服務

長者不一定要扮演受助者的角色,要年輕人幫忙,只要有合適的計劃及社工幫忙,他們也可以是一班助人受助、同時又可發揮個人潛能的互助社群。

 

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的「織福 - 長者互助發展計劃」(下稱「計劃」)年前引入「時間銀行」概念,扭轉傳統上長者擔當受助角色的情況,讓他們發揮潛能、互相幫助,透過參與義工服務賺取及儲蓄時分,再在有需要時換取服務(例如陪診、購物、家居維修等)及實物,計劃運作至今成績優異。

 

為了分享計劃進展及推廣「時間銀行」觀念,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舉行「織福大笪地」活動,由計劃負責社工及顧問分享計劃運作,而一眾老友記就分享互助故事。此外,現場還設有多個攤位,展出老友記的親手製的小食、手工藝作品、書法等,場面熱鬧。

 

負責計劃的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社區及康健部經理柯明蕙表示,「織福」計劃始於2016年9月,目前有183名長者會員,他們可透過做義工換取時分,一分鐘一分;將來有需要使用服務時,長者可兌現紀錄在「織福簿」上的時分,做到長者互助的效果。

 

柯經理表示,除了正規照顧服務,參與者也可按個人需要要求需要的幫助,例如陪診、電話慰問、搬行李、維修水喉、上門探訪、買餸等。曾有長者希望製助自己的「生命故事書」,重新整理舊相片,後經「織福計劃」認識到一位懂得攝影及「執相」的老友記,最終如願以償。

 

「織福計劃」顧問、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林一星教授形容,「織福計劃」是一個試驗,假如將來能推廣到將軍澳以外的小社區,將形成一場社會運動。他深信如果香港人口持續老化,服務追不上需求時,香港必須由接受者社會(recipient society)轉型為參與者社會(participant society),即是長者不能什麼都不做,由別人提供服務,而是他們需主動參與社會,建立理想的生活狀態。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