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連結社區與居民,裝置藝術原來也幫得上忙﹗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早前應康文署、藝術推廣辦事處的邀請,以「屯門社區寶盒」作主題,參加「團聚」公共藝術計劃(Gathering Together),成為計劃眾多藝術團隊之一。
福利協會希望透過讓屯門區內不同界別市民參與藝術及設計活動,增強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連結,以創作空間提升社區凝聚力、在藝術觀賞中產生共鳴。
盛滿愛的「社區寶盒」
「社區寶盒」計劃在2019年5月展開,計劃分不同階段於屯門區內舉辦藝術坊,與不同界別市民製作及組裝藝術品—「社區寶盒」,再把它們安裝在屯門河畔公園展出,讓公眾欣賞,未來大家可以在屯門河上及河畔欣賞到這些寶盒。
「社區寶盒」是由市民製作的一個個藝術小盒子拼合而成的「大寶盒」。福利協會發展部助理項目經理鄺芷妍(Elsie)表示:「『屯門社區寶盒』計劃集創作、互動、遊樂、凝聚和連繫社區5個元素於一身,目的是希望活化及美化屯門河及屯門市中心的環境,並透過藝術品及工作坊展現及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感情。」
她進一步解釋:「社區寶盒由不同藝術小盒子組成,每個小盒子都是一個媒介和容器,讓居民選取自己認為是屯門最珍貴的地方作主題,再展現出來,所以整個寶盒盛滿對社區的珍愛。」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主辦單位在5月至7月期間分別舉行「社區藝術坊」及多場「小組藝術坊」,讓市民、家庭、學生、青少年、長者及復康人士參加,自己決定藝術品的最後模樣,體現「參與式設計」的精神。而8月9日下午假福利協會屬下太陽館舉行的「3D裝置藝術大結合」活動更是重頭戲,百多名工作坊人士聚首一堂,動手製作及結合自己的小盒子。
活動當日,參加者被分為三組,包括:過往曾參與藝術坊的公眾人士、過往曾參與藝術坊的中心院舍,和第一次參與製作寶盒的市民。他們分別以個人及團體方式創作,將自己製作的作品,例如圖畫、拼貼、勞作等,先製成藝術小盒子,再拼合到大寶盒上,成為「社區寶盒」的藍本。同工在參加者的創作過程中提供協助和意見,以圖像及形狀激發大家的想像力。
寶盒扭轉刻板印象
那參加者覺得計劃及活動如何?任職文職工作的馮先生與兩位女兒住在屯門田景,他表示女兒從小對藝術有興趣,喜歡畫畫,所以一看到「3D裝置藝術大結合」活動宣傳就報名參加:「原本以為活動只是普通親子活動,可以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想不到過程如此有趣及多元化,除了畫畫,還可以在巨型壁報板上做拼貼,很好玩,也很有挑戰性。」
馮先生與女兒選擇了屯門公園內的爬蟲館作為「社區寶盒」活動的創作主題,他們認為爬蟲館的外觀有趣、漂亮,而且參觀者可以在館內學到科學知識,所以父女二人每次到屯門公園也會入館參觀,館內載滿他們的開心回憶及親子時光。
對於「社區寶盒」活動,馮先生認為活動有助推廣屯門的地區景點及文化,他笑言:「身邊不少同事一聽我住在屯門,就先入為主以為區內十分荒蕪,其實屯門的生活是多姿多采的,期望社區寶盒在將來展出時,能讓大家看到屯門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