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在2018年開始開展「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下稱「步行徑」)項目,由九龍城至紅磡興建總長6.5公里、屬全港最長的主題步行徑,旨在連結地區內不同團體及網絡,達到活化及保育的效果。步行徑團隊今年更與香港大學建築系合辦工作坊,由一班學生及街坊共同設計及製作「躍動Hub」流動活動亭,打造一個更好玩的社區。
打造好玩社區
步行徑團隊舉辦這個工作坊,全因他們發現九龍城區內的兒童遊樂設施嚴重不足。根據立法會的研究顯示,九龍城的兒童人均遊樂場面積(按每區公共遊樂場的面積及兒童人數計算)在全港18區內,原來排名尾二,僅得0.17平方米,亦即是一塊階磚大的面積左右。
有見及此,團隊決定以「玩樂在土瓜灣」為步行徑今年首季的主題,在今年2月至4月聯同港大建築系舉辦「社區小小設計師」工作坊,由修讀該系碩士課程的學生與土瓜灣區的街坊親子組合,合力思考如何為街道添上更多樂趣、舉辦更多社區活動等,期望經驗可作為將來建設社區時的參考。
港大建築學系講師梁皓晴解釋,近年在全球各地流行的「參與式設計」早在60年代已在歐美出現:「當時正值冷戰時期,社會出現解放思想,其中建築師、規劃師都在思考:設計是否一定要由上而下?當年美國的建築師的想法與我們現在的做法有點相似,就是由民間發起為主,主動作出示範後,再讓政府可以參考。」
遊戲代替問卷 收集意見
在工作坊正式舉行前,主辦單位特別為15組親子組合、合共33名參加者舉行兩次設計工作坊,向他們收集意見,期望設計及製作公眾喜愛的「躍動Hub」。梁皓晴指出:「由於我們以『玩樂』為主題,而且參加者大部分是小朋友及家長,所以我們不想用傳統的『一問一答』方式收集意見,反而想透過一些活動和遊戲,從旁觀察他們的互動,了解他們對現今社區遊樂設施的喜好。」
工作坊於3月2日舉行,港大建築系學生帶領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遊玩經歷,再一齊重組故事、即場做話劇,然後與家長合力把話劇場景即場以不同材料砌出,把想法、經歷轉化成比例為1:5的「躍動Hub」模型。另外,學生也與家長分組探究香港現時的遊樂設施,並與外國的設施作對比,把他們認為遊樂設施應具備的最重要元素用拼貼方式紀錄下來。
「我們發現,雖然小朋友與家長是分開玩遊戲,但他們的意見及想法互相脗合,例如小朋友表達的重要字眼是『舒服』、『大自然』、『受保護』等,而大人的則是『舒服』、『好玩』等。」梁皓晴說。
合力打造「舒服」、「好玩」設施
根據收集得來的意見,建築系學生分別構思了3個設計方案:一個是由數張吊床組成,既可坐,也可躺,是個一家大小可共用的空間;另一個是由大型積木組成的遊樂設施,強調互動性、靈活性;最後一個則像舞台,儼如一個「打卡位」般漂亮。
最終設計方案終於在4月13日出爐,並由港大學生製成1:1實體試玩版本,再邀請小朋友在牛棚藝術村一個單位內試玩。
「除了由用家測試設計好不好玩,試玩日最主要的作用是讓建築系學生再次收集意見,令『躍動Hub』的設計能真正做到,例如透過觀察小朋友玩耍,我們可測試吊床究竟要做得有幾高、幾大。在小朋友玩大型積木時,我們就會思考到底每塊積木在什麼位置做接合會更好。」梁皓晴表示。
步行徑項目總監王建明表示:「好的設計不只是外觀,同時包括設計過程中的體驗(Design as an Experience)及尋找服務中的美(Design as a Pursuit of Aesthetic with Service)。透過讓公眾及使用者共同構思、設計的擺放於社區街道的『躍動Hub』,團隊期望能增加使用者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透過吸納不同用家意見,讓成品能結合人本需要,發揮人與社區環境互動的真善美,以體現步行徑以人為本的精神。」
王建明又表示:「以創新思維設計的『躍動Hub』將會分階段設計及於步行徑的活動推出,團隊期望以『躍動Hub』作為增加區内人士對社區歸屬感介入點,透過『躍動Hub』加添步行體驗的樂趣,吸引區内外不同老友記及小朋友多走出社區,從而為社區帶來最大的價值。」
如今,建築系學生正整合三個「躍動Hub」的設計數據及意見,之後將交給步行徑設計團隊作進一步調整及設計,將來一眾家長、小朋友及學生在街道上看見自己的作品時,肯定份外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