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資訊中心 文章分享

返回

「家‧及時愛故事集」 滿載護老家庭動人經歷

安老服務

香港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早前獲古天樂慈善基金會贊助,出版「家‧及時愛故事集」,書中記載10個動人的護老家庭(護老者及長者)故事。透過這些家庭的故事,中心希望受訪家庭在回望自己的人生起跌時,能重拾親情和照顧的力量,同時令讀者反思家庭照顧工作,共建一個「有愛」互助的社區。

 

設身處地考慮需要

常說「護老者」是一份每天二十四小時候命、全年無休的「工作」崗位,當中的壓力和勞累往往使護老者出現「身、心、靈」疲乏。除了耗盡力氣照顧外,護老者還要設身處地考慮被照顧者的需要,思考怎樣照顧對方結果才是最好;像偉泉和太太的故事,正正體現了一份護老者對被照顧者的愛護。

 

偉泉的妻子患有認知障礙症,除了記性愈來愈差,身體機能也不復從前健壯。這些轉變都逃不過觀察入微的偉泉的雙眼,所以他特別在照顧太太時作出相應調整:「太太身體狀況近年確實變弱了,尤其是肌力不如以往,所以帶她外出時,我特意選一些較短、較容易的路線。」此外,因應妻子的抵抗力轉弱,偉泉也加倍小心照顧,以免對方在外出期間著涼。

 

記性轉差之外,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自理能力也受病情影響,簡單如穿衣、穿襪子等動作,可能要別人協助才能完成。眼見一些照顧者把被照顧者當成小孩,每一個步驟也幫助對方完成,偉泉這樣說:「我不會幫妻子完成所有步驟,這樣做對她未必是好事,可能會令她的自理能力減退得更快。」因此,偉泉會把穿襪子的步驟分拆,再決定哪一步會協助妻子,哪一步會讓對方自己試做,事事為對方著想,令人感動。

 

待僱主如母親的外傭

護老家庭的動人故事不一定發生在香港人之間,即使是不同種族,只要大家發自內心的互相尊重和信任,彼此也能建立深厚的情誼。Suyati是麗萍一家的印傭,除了打掃、煮食等日常工作外,Suyati其中一個重要職責是照顧麗萍年約90歲的媽媽。

 

被問到為甚麼待麗萍的媽媽如親生母親時,Suyati的臉龐泛起燦爛的笑容,略帶害羞地說:「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已經去世,當我看到麗萍的媽媽時,總會令我想起她。我當她是親生母親看待,每天陪她飲早茶都感到很開心,在這個家庭工作十分愉快。」

 

談起外傭,麗萍除了自覺很幸運,還讚不絕口。「Suyati總是全心全意照顧我的母親,多謝她這些年來的幫忙及付出,我們全家早已視她為家人一樣。」正正是雙方之間的信任及付出,成就Suyati及麗萍之間一段不同膚色的護老家庭情誼。

 

為慶祝「家‧及時愛故事集」的出版,聖公會黃大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早前特意舉行聚餐會,並邀請到社會福利署黃大仙及西貢區福利專員呂少英女士以及古天樂慈善基金總幹事鄧秋英女士作嘉賓,席間一眾嘉賓、義工、受訪的護老家庭以及中心職員聚首一堂,齊齊分享這份喜悅。

訂閱福利協會快訊

緊貼我們的服務動向,了解你的支持如何讓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

*按「訂閱」後即代表閣下已同意本會之免責聲明及私隠政策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