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是香港抗疫歷程的一個轉捩點,亦為康恩園留下難忘、動人的回憶。同時,在患難中更能體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康恩園爆發疫情期間,不但職員奮力抗疫,其他單位的員工亦自願「上戰場」,在不同崗位進行支援。有人一收到電話,義不容辭前往康恩園協助;有人願意忍受種種壓力,咬緊牙關堅持;有人即使居於長洲,仍不惜每日花來回4小時的路程,照顧康恩園會員。為的,是讓會員重拾昔日的笑容。
經歷生死 倍感珍惜
「收到自己曾經照顧的會員病逝的消息,除了覺得不開心外,更多是感到無助,很渴望可以回來出一分力。」香港聖公會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試驗計劃(九龍中)社會工作助理李祖明(Joe)原本在康恩園任職,調離康恩園僅3星期。在康恩園爆疫期間,收到其前上司、康恩園督導主任陳麗霞邀請,回到康恩園幫忙,Joe二話不說便答應了。於是,他翌日便已收拾行裝,準備前往協助,惟其後因Joe的家人確診,行程耽誤了數日。
他一踏入康恩園,感到以往熱鬧的氣氛已不復見,大廳的佈置已清空,會員們留守房間內,職員亦身穿全套防護裝備,這樣的康恩園對Joe來說非常陌生。不過幸好,一眾會員仍記得Joe,更會問候他:「李Sir,你回來幫忙嗎?」同事見到Joe亦很高興,「我覺得回去是正確的決定,亦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可以幫忙。」Joe的支援,為舊同事打了一支強心針,讓他們在艱難的抗疫時期中堅持下去,共同對抗無情的疫情。
他以「不捨得」三個字來總結這段旅途,他形容這種感覺比最初調職時強烈許多,「原來當你曾經接觸生死,會更加珍惜這個地方,更加捨不得離開這裡。」
同事暖心鼓勵 堅守初心克服困難
Joe一向在康恩園任職,早已習慣與會員的相處方式。但如何與復康會員相處,對由其他單位調往康恩園的同工來說,卻是另一種難題。香港聖公會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試驗計劃(九龍東)復康助理黃麗娟擁有院舍工作經驗,在今年2月下旬決意作為先遣部隊,自願調到康恩園,其後院方成立了支援急救隊,專責「陪診」服務,麗娟正是該隊的首批成員。
原本在安老院舍外展隊工作的麗娟,第一日到康恩園工作已誤踩「地雷」。過往她習慣向長者表達關心,但康恩園的會員卻未必能讀懂他人的關懷,「我遇到過一個會員,原來我的關心可以令他罵了我整整一天。」背負著疫情帶來的各種壓力,工作環境、服務對象與以往截然不同,加上繁重的工作量,有時會令她感到氣餒。「來到要洗廁所、倒垃圾、換片,其實也會怨、覺得心悒,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但同事的一句說話,就像是一場及時雨,把麗娟澆醒,「她(同事)叫我要毋忘初衷,不要忘記自己當初來的時候是帶著怎樣的心態。」麗娟驚醒過來,知道自己什麼也要嘗試、也要克服。
連續兩個月在康恩園工作,麗娟總是記著「毋忘初衷」這四個字。回想起來,她用「幸運」一詞總結這一段時光—儘管疫情下工作有苦有樂,可幸的是她總能順利完成任務,這一段經歷也將會令她畢生難忘。
由抗拒調職到享受上班
雖然我們未必能理解會員的想法,但會員也有他們可愛的一面。中西區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健康服務助理陳翠琴居於長洲,最初非常抗拒被調往位於屯門的康恩園做樓層支援隊,不過到埗後卻被會員們純真的個性打動,「他們像小朋友一樣,洗澡時會玩水,會開心地笑。」翠琴慢慢地透過與會員們的互動,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她憶述,會員們有一日異常地乖巧,其後發現原來他們全都染疫了,「他們問為什麼沒有了茶點,我說要病好了才有茶點吃,他們就不會再發脾氣,乖乖地休息,真的好聽話。」幸好,會員們後來逐一康復,回復精神,「有些會員甚至能認出保護衣下的我,懂得叫我的名字,拍我的肩膀,這些舉動均讓我覺得很窩心。」如果有機會,還會想來康恩園工作嗎?翠琴笑言:「會,當然會!我第一個舉手過來。」
「在這段艱難的時期,大家像一個個小天使,把愛與幸福帶給有需要的人,他們的無私奉獻,一直感動著我。」首批到康恩園支援的同工,亦是臨時外援隊的重要人物—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試驗計劃(九龍中)服務總監陳美月感觸地說。
疫情維持了約兩個月,確診數字逐漸減退,到康恩園協助的同工大致完成他們的使命,經歷過種種悲傷及艱辛過後,相信無論康恩園職員、會員及支援同工均有所成長,充分裝備迎接未來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