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_DSC6525
Foundation and supportive projects
【慈善獎券2024】中風復康慈惠基金匯聚愛心 讓少年重返球場(Chinese Only)
困境中現曙光 昊仔熱愛運動,尤其鍾情排球,中一時已積極參與校隊訓練。豈料在校運會的1500米田徑比賽中,他突然昏倒,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免疫系統疾病引發的中風,一度陷入半昏迷。「我醒返嗰陣都唔相信,我咁後生,點會中風呢?」從ICU轉到普通病房,看著無法動彈的左邊身軀,昊仔感到迷茫、恐懼,情緒也變得起伏不定。   昊仔的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生活本已不易,面對兒子中風及高昂的復康費用,更是心力交瘁。「當下我咩都諗唔到,只係諗點解咁多人之中,偏偏揀中我個囝?」昊仔媽媽說。   徬徨無助之際,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伸出援手,提供經濟援助,並安排昊仔到大樓接受專業的復康治療,把握寶貴的「黃金復康期」。基金善款來自社會各界,包括慈善獎券、公眾人士的慷慨解囊,以及多間食肆及零售店商戶設置的捐款箱,讓愛心匯聚,為低收入中風人士帶來曙光。   復康之路 並肩同行 大樓的跨專業團隊為昊仔制訂結合傳統治療、Lokomat和RecoveriX技術的復康計劃,「昊仔仲細,13、14歲呢段時間仲係發育緊,需要學習,好多時候都要用到手,所以除咗加強膊頭嘅力量和穩定性之外,我哋更著重恢復佢嘅手部功能,例如揸筆、做功課等等。」職業治療師Nate解釋。團隊知道昊仔熱愛排球,更在訓練加入殺球動作,希望藉此激勵他。   體育精神 永不放棄 為了重返球場,昊仔積極配合治療,即使過程再辛苦也從不放棄,一星期五日都會由元朗到沙田接受訓練。他亦會在家練習物理治療師教過的動作,一點一滴地重新學習和適應。媽媽亦一直陪伴在側,給予昊仔無限的支持和鼓勵,「佢自己做復康都咁積極,我作為媽媽,可以做嘅就係陪伴。」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昊仔的進步顯著。在漫長的復康之路上,昊仔對未來依然充滿期盼:「我想重拾夢想,打排球甲一聯賽,期望將來可以完全康復。」他亦期許自己將來能回饋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而家見到佢行得咁好,真係好開心,基金同大樓都幫咗佢好多,有咁多關心我哋嘅人,真係好感恩」,昊仔媽媽感激地說。聖公會中風復康慈惠基金與患者在復康之路並肩同行,請支持「慈善獎券2024」,讓基金能夠幫助更多患者跨越難關。
Details
Hospice Care Services
安寧服務系列(二) 音樂老師轉化亡夫傷痛 助其他「漸凍症」病人和家屬
Coming soon...
Read
Hospice Care Services
安寧服務系列(一) 3歲小孩認識生死 走出喪父傷痛
Coming soon...
Read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新念坊伴新手媽媽 同行戒毒路 留下愛的「足孕」
Coming soon...
Read
Elderly Services
儲印仔、音樂操 再加新穎運動班 3式鼓勵長者「輕鬆喜動」做運動
Coming soon...
Read
Elderly Services
退而不休 實踐所學 活出精彩第二人生
生命不在乎長短,而在於如何善用它,活得充實美好。一群來自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的長者深明此道,退休後便主動參與附設於中心的香港紅十字會耆英團,積極學習不同範疇的知識,並在義工服務中實踐所學,令人生下半場更添意義和色彩。   人生下半場:走進社區 終身學習 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自199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耆英團的會員,並於同年5月正式成立紅十字會耆英團(第九團),負責推動隊員參與紅十字會總部舉辦的課程、活動和義工服務及協助中心服務社區,藉此鼓勵長者終身學習、善用晚年和持續活躍於社區。   大清早,30多位耆英團(第九團)的隊員已齊集中心,召開每月團例會,互相分享早前參與耆英團課程或活動的有趣經歷,以及商討其他團務。別以為參與制服團隊的長者都是一本正經的樣子,其實他們每位也精靈可愛,也樂於在會上表達和交流意見。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社工暨香港紅十字會耆英團(第九團)團長劉彥欣(Norma)指耆英團(第九團)由一名團長、隊長、副隊長、助理隊長與29位隊員組成。成立之初只有十數名隊員,現已增至33人。「我的角色是紅十字會總部及隊員的溝通橋樑,感覺蠻像隊員的經理人!我需了解總部開辦了甚麼新課程或活動,再按隊員的性格、興趣及專長作出配對,好讓他們充分發揮潛能。耆英團的課程及活動主要圍繞健康、安全及人道等範疇,鼓勵隊員學習不同的知識技能及將之用於義工服務上,同時實踐「用者參與」的原則,如耆英團可在所屬的社區中心自行籌組主題活動,藉此跟其他長者分享實用知識。」   學以致用 服務有需要人士 耆英團(第九團)的隊員並非純粹的被動參與者,他們常常主動參與中心的恆常工作,大大舒緩中心前線同工的壓力,如隊員完成「健康檢查課程」後,每月均在「e健樂電子健康站」及血壓站等輪流當值,義務為其他服務使用者進行基本健康檢查。隊長曹秀英加入耆英團14年,雖已屆70歲,但卻時常保持著年輕開朗的心境。她除了投入上述義務工作外,更持續將她學到的知識應用於不同服務上:「我自小便喜歡制服團隊!加入中心的耆英團,除可一嘗參與制服團隊的滋味,更可學習新知識和服務社會,何樂而不為?我先後參加過耆義記者、消防、健康、衛生、防跌、捐血、人道和服務策劃課程。每當學習到新知識後,我便嘗試在不同服務中實踐所學。早前我便和幾位隊員在中心策劃了「防災避災」工作坊,目標為提升中心長者在這方面的知識和意識。我們舉辦講座向長者解釋「防災避災」的重要性、如何準備逃生包及其用途;然後也以遊戲方式讓長者進一步掌握甚麼是逃生必備的物資。」秀英笑說這次經驗很難忘,因為她們一手一腳構思整個活動,「老友記」的反應亦十分正面。   副隊長李麗嬋及助理隊長鮑雅仙也是耆英團的中堅份子。70歲的麗嬋加入團隊已20年,總服務時數高達9,000小時,冠絕全港33隊紅十字會耆英團;67歲的雅仙雖僅服務6年,但已修畢「步操指導員訓練」課程,現為合資格的紅十字會青年團及耆英團步操導師。她們同樣踴躍參與各項課程、工作坊及中心的義工服務。二人認同參與耆英團後,擴闊了個人的知識範疇及生活圈子,同時亦能學以致用,服務社區。   「隊員成長了!」 有些人認為長者比較固執、囉嗦、意見多多,但帶領耆英團多年的Norma卻另有體會:「30多位隊員縱然性格、喜好及背景各異,但卻能和諧共處,從不計較為團隊付出了多少。或許制服務團體比較重視團隊精神,故隊員間的凝聚力及使命感亦較強。我帶領這個團隊也蠻輕鬆愉快的。」   這些年來,Norma更見證著隊員的轉變:「隊員成長了!他們參加課程、工作坊和義工活動期間,接觸了不少人和新事物,逐漸變得有自信,願意開放和挑戰自己,退休生活也豐富多了。『老友記』在中心策劃活動時,我雖會從旁給予意見,但亦盡量放手讓他們自由發揮和學習。長者的堅毅、認真和學習能力絕對是你意想不到的!」   退休並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即使步入銀齡,只要能保持心境不老,持續發掘潛能和發展才能,其實「老友記」也可獨當一面,貢獻所長。
Read
Elderly Services
社區連結展光明 義工隊再訪喜和樓停電長者
大埔太和邨喜和樓年初發生罕見大停電,連續五天沒有電力供應,居民尤其是獨居長者的生活大受影響。幸而在大埔這個有情有義的社區,在聖公會太和長者鄰舍中心的全力支援下,各界義工自發向住戶送水送飯,於危急之際展現強勁的社區連結及互助力量。最令人動容的是,義工的善心及無私奉獻並未隨電力恢復而停止,他們在月初再度探訪受影響住戶,送上電筒、乾糧等物資,為即將而來的停電做好準備。   不問是誰,盡做﹗ 「連街燈也沒有,入夜後真的伸手不見五指,同事要一邊拿著電筒一邊工作,儼如消防員在災場拯救。」回憶起年初大停電,太和長者鄰舍中心單位主任司徒敏儀(Polly)仍猶有餘悸。「當時很多擔心,擔心中心團年飯能否如期舉行、擔心文件的散失,還有許多許多…」   然而,作為社工的她,最擔憂的還是居民的安危和生活。「喜和樓很多獨居長者,他們沒有家屬支援,當中有些更是行動不便、身體機能較差甚至曾經中風。今次停電導致他們斷水缺電,連咸水供應也沒有,如何維持他們最基本的起居生活?」   常說香港人冷漠,但Polly顯然不會同意,皆因全靠社區自救,才能減輕今次停電引發的諸多問題。「單靠社署及不同社福機構的職員支援居民,既要送水,又要煮飯、送飯,根本不可能做到。全賴街坊、學生、企業義工、婦女中心響應號召,一呼百應,才能組成多支義工團幫忙。大家不分彼此,盡力去做,在繁忙的生活作無償付出,這種社區連結真的令人感動。」   獲中電提供臨時電櫃,現時喜和樓的電力總算暫時回復,惟供電量與十足水平仍有一段距離。眼見夏季將至,居民用電量急增,或令電櫃超出負荷而報廢;加上要全面回復供電,電力公司需關閉電櫃以進行工程,意味屋苑未來會再度停電,所以中心繼續發揮社區力量,與神召會康樂中學及港鐵「鐵路人鐵路心」義工隊合作,未雨綢繆,分別在4月2日及9日進行家訪,向住戶送上福袋物資,並提醒他們用電及停電需知。Polly表示,福袋內有樽裝水、電筒、毛巾、乾糧等物資,全部由港鐵的義工隊贊助。   港鐵義工隊  方型電筒顯心思 「可以想像,長者在停電期間一定十分徬徨。如果居住在高層又行動不便,難道要他們行樓梯嗎?」「鐵路人鐵路心」義工隊隊長陳巍文語氣凝重地說。在太和站工作、本身參與義工活動10多年的他,一直有留意喜和樓停電一事,一聽到Polly組織探訪活動,二話不說協助籌集物資,並安排義工參加。「我們深信,如果能夠幫助長者早作準備,他們就不會像年初那次停電般無助,我們認為在停電時,照明是最重要,為此我和義工隊其他成員特意走到深水埗,尋找方型、附有磁石貼的電筒。」陳巍文解釋,一般電筒的外型是圓筒型,假如長者在停電時不慎掉下,電筒容易滾動到其他地方,老友記根本難以摸黑找回,而磁石貼可令電筒固定在雪櫃等地方,停電時長者只要到這些地點開啟電筒就可以。   物輕情義重,這份小小心思對於部分停電時只靠洋燭照明的長者來說,更顯得珍貴。難怪陳巍文探訪長者,教授他們如何使用電筒時,個個也眉開眼笑。   「看到長者笑容,再辛苦也值得」 不少人以為做義工只是單向付出,但對參加今次探訪的神召會康樂中學中五女生灝琳及冰冰來說,卻是另一個故事。明年就要應考DSE公開試的二人,在沉重的功課壓力之中,為甚麼還要做義工貢獻社區?   「年初喜和樓停電一事發生時,我們就想像到長者生活上的不便,所以放學就到大廈為老友記送水送飯。」灝琳及冰冰大呻當時要走三十六層樓梯到長者家中,過程十分辛苦:「當時大廈還有一部升降機運作,但我們擔心長者肚餓或飯菜變涼,而且認為應該讓其他長者優先坐升降機,所以寧願自己行樓梯。」   「過程真的很辛苦,但一看到長者笑著多謝我們,再辛苦也值得。」兩位小女生燦爛地笑著說。對於灝琳及冰冰來說,做義工並非單純的付出。「與長者談天,可以吸收他們的人生經驗,看到生活和社會的另一面。而且,有時長者的表情、想法很有趣,可令我們暫時忘卻學習上的壓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停電,不一定迎來黑暗及寒冷,在社區連結及互助下,也可見到溫暖和希望。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