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Back

聖公會多元文化外展服務隊 多元文化背景同工協助同鄉融入社區 (Chinese only)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位於元朗朗屏邨商場的香港聖公會多元文化外展服務隊(下稱「服務隊」)的辦事處,一推門進去就會看到一張又一張來自五湖四海的臉孔,這班同工的服務對象同樣是散居在元朗、沙田、北區、葵青等區域的多元文化社群,目標之一自然是協助他們盡快融入社區、使用主流福利服務等。

 

3位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同工應邀受訪,他們不但會訴說自己的故事,還會分享對融入社區的看法,以及在工作上如何協助其他同鄉做到這一點。

 

一段奇妙旅程

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尼泊爾同工Marina在今年3月加入服務隊擔任助理程序幹事,但原來她曾在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工作,回首自己移民香港及到聖公會福利協會(下稱「福利協會」)工作的過程,她不加思索形容為「一段奇妙旅程。」

 

 Marina自言8年前來港後,由於不諳廣東話,難以在本地銀行找到管理層工作:「過去的工作經驗全部不能再用上場,真的很沮喪。後來看到『聖約瑟』聘請項目主任就應徵,一待就是6年時間。」

 

Marina十分感謝聖公會聖約瑟堂暨社會服務中心當時「張開雙臂」接納她:「中心上下都願意接納、包容、教導我這個新來者,又給予我機會。那時真的甚麼都不懂,既不是相關專業又不懂廣東話,回想起來,真是十分感激。」

 

Marina認為,如果社會有更多像福利協會的機構或公司,願意接納及用時間、資源栽培多元文化社群,無疑有助他們適應及融入社會。

 

從受助者變為助人者,Marina還分享了她最有滿足感的工作經驗:「曾協助9位新來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學生,最初她們因適應問題而缺乏自信、又追不上學習。我鼓勵她們組隊跳舞,過程中她們變得更加積極,也獲得了友情、歸屬感,其中一人現在更到了美國留學呢。」

 

多行一步協助同鄉融入

來自印度的Kopal數年前隨丈夫到港,原本在印度最大汽車公司塔塔汽車(Tata Motors)擔任機械工程師的她,因為希望改進社會而決心加入社服機構,而在服務隊擔任助理程序幹事正好是她的第一份相關工作。

 

談到最深刻的工作經驗,Kopal表示到沙田禾輋進行外展工作時,發現不少同鄉的教育水平不高,甚至沒有受過教育,這是語言問題之外,另一妨礙他們融入社會、使用主流福利服務的主因。「缺乏教育,令一些多元文化背景人士根本沒有主動向社服機構求助的概念。即使收到社工用烏都語、印地語、尼泊爾語印製的單張,他們也不懂得閱讀,我在想機構又如何介入呢?」Kopal關切地說。

 

為此,Kopal決定做多一點,除了以語音訊息發放服務隊的最新訊息、服務及活動資訊外,逢周三晚上7時30分及9時她還會與同工到禾輋邨內的公園「打躉」,希望與邨內多元文化社群建立好關係,也希望了解對方有甚麼地方需要協助。

 

「曾遇到一位同鄉,大家熟絡後對方才透露自己有抑鬱症,家庭也面對沉重經濟困難,於是我立即轉介社工跟進並進行家訪,及時幫助了她。」說到這次工作經歷,Kopal臉上充滿滿足感。

 

最緊要主動嘗試

巴基斯坦少年Khan Mubashir是受訪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來港5年、目前正修讀生物科學課程的他對答淡定,成熟表現與年齡毫不相稱。滿身正能量的Khan坦言應徵服務隊的兼職程序助理時,根本沒想過會受聘:「我沒有相關學位及經驗,又不懂廣東話,當初真的丁點信心也沒有。但既然我有心服務社區,何不嘗試一下?」

 

樂觀的他續指:「即使最後不成功,在申請及面試過程中,也累積到面試經驗,了解香港的職場環境。」幸而憑出色的表現及良好的社區人脈,Khan在面試中突圍而出,現時在中心主要負責應對查詢、管理社交平台、籌辦活動等。

Khan認為,雖然政府協助多元文化社群融入社區的支援仍有改善空間,不過他認為多元文化背景人士也應更加主動:「我除了會做兼職,也會做義工、到球場與本地人踢波,我相信只有在社區表現得更加投入、活躍,勇敢嘗試,大家才能更快在香港落地生根。」

 

這份敢於嘗試的精神,也體現在Khan選擇自己未來職志的時候:「這份兼職的確與我的學位不太相干。但我很喜歡在中心工作,喜歡看到不同背景的人,齊心協力共同完成目標。或者我會成為一個社工吧? 將來的事,誰說得準。」

 

感恩一班充滿使命感的同工

要協助多元文化社群融入社區,服務隊服務總監馬浩坤認為單靠舉辦活動等相對被動的做法,只會事倍功半。「語言關係,很多多元文化背景人士難以知道社區有甚麼機構可以求助、有甚麼活動可以參加,所以我們一定要主動落區,將資源帶進社區才能幫助到他們。」

 

馬浩坤又指服務隊落區時,發現了一個有趣之處。「原來要取得多元文化社群的信任,建立關係,往往是靠同事而不是機構的服務或活動本身,所以多元文化背景同工扮演了重要角色,同聲同氣下,會令服務對象更願意說出困難及需要。他們認得同工,有需要時才會記得找我們,或介紹其他多元文化背景人士向服務隊求助。」

 

服務隊現時有逾半成員是多元文化背景人士,馬浩坤讚賞說:「這些同事很珍惜現時工作,對自己的職責很上心。雖然他們未必是社工專業出身,但不約而同有很強的使命感,希望幫助更多多元文化社群。」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Contact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