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悉心照顧體弱母親
年逾八旬的李婆婆行動不便、患有眼疾及柏金遜症,於兩年多前開始入住聖公會牧愛長者之家(下稱「牧愛長者之家」)。「那時李婆婆的自理能力較弱,但精神尚算不錯。她本身育有一對子女,跟女兒的感情特別要好,每當提起寶貝女兒,總是笑不攏嘴。女兒也很疼錫李婆婆的,無奈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不能全職照顧她,初時只好暫送她往私營院舍,後來為了讓母親得到較佳的照顧,便申請入住我們的資助院舍。」負責照顧李婆婆的社工張嘉欣姑娘憶述。
李婆婆在私營院舍時,習慣時常卧床,但張姑娘卻鼓勵婆婆多運動和參加院舍舉辦的活動及小組,以保持認知和活動能力。為了協助婆婆適應新院舍的生活,張姑娘時常關心她的身體和情緒需要,並為她安排合適的活動,希望令她盡快融入這個「家」。「女兒當然是李婆婆的精神支柱,每週也前來探望母親,並帶來『愛心湯水』,又替她按摩以紓緩身體酸痛。女兒亦很信任院舍,不時與我們分享李婆婆的生活習慣、喜好和身體狀況等,好讓我們多了解婆婆,方便照顧。」張姑娘指女兒看見母親日漸開懷,總算舒一口氣。
社工鼓勵坦然面對病況
可惜好景不常,李婆婆在2019年初開始感覺身體有異,後來確診患上肺癌。「女兒驚聞噩耗時晴天霹靂,完全接受不了,更沒有勇氣向年事已高的母親坦白,擔心她受不住打擊,甚至失去生存意志,於是決定守著這個秘密。」張姑娘得悉情況後,一直開解李婆婆的女兒,建議她先整理個人情緒,平靜下來再思考如何陪伴母親走完最後一段路。
但李婆婆身體的痛楚愈來愈強烈,開始心生懷疑,焦慮不安。另一邊廂,女兒每次探望母親時也憂心忡忡,生怕言談間露了餡兒,令母親胡思亂想。張姑娘心知逃避並非解決方法,遂向女兒表達李婆婆的擔心,同時讓她知道母親的狀況不容樂觀,應好好考慮在餘下日子替母親完成未了心願,並好好珍惜共處時光,不要讓彼此抱憾。「當時女兒慨嘆她為了保守秘密,經常失眠,壓力大得透不過氣來。幸好道出真相後,婆婆的反應比預期平靜,唯一心願就是多與子女共聚。」張姑娘說。
好好告別 不留遺憾
李婆婆後期已十分虛弱,需要長期卧床,而癌症引發的疼痛亦令她無法進食。張姑娘知道婆婆從前喜歡跟丈夫到酒樓品嚐一盅兩件,遂與護理團隊商量把點心弄成糊餐,希望能刺激她的食慾,同時讓她懷緬昔日美好回憶。李婆婆的病情亦較反覆,經常進出院舍和醫院,那段時間女兒既要兼顧家庭,也時常陪伴母親,為她打氣。
及至本地疫情爆發期間,為保障院友安全,家屬不能到院舍探訪。為了讓院友與家人保持聯繫,院舍亦為他們安排視像探訪及電話通話,無奈的是李婆婆當時已精神模糊,根本難以跟女兒通話。「於是我經常轉發婆婆在院舍的相片予女兒,並告訴她關於婆婆的狀況,希望令她安心一點。」張姑娘憶述 。
「有一天,李婆婆跟我說:『我時日無多了,好想見見女兒!』的確李婆婆的最後心願不可拖延,於是我隨即跟院長及跨專業護理團隊商討,希望可在符合衛生安全指引的情況下,為母女二人安排恩恤探訪。」張姑娘回想探訪當天,女兒雖然戴了口罩、穿了防護衣,看起來跟平日不一樣,但李婆婆見到女兒已深感欣慰,即使拖著一副疲累身驅,也堅持坐著,一直睜開眼睛望著女兒。女兒亦放下愁緒,輕擁母親,默默安慰。
數天後,李婆婆便撒手塵寰。無疑告別的心情定必悲痛不捨,但重要的是李婆婆和女兒能在最後的日子裡,走出癌症的陰霾,珍惜相處時光,在回憶中永久保留著彼此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