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Back

從「好鄰舍」總結過渡性房屋的營運經驗 展望「同心村」的未來發展 (Chinese only)

Transitional Housing Projects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於2018年推出的「『好鄰舍』土瓜灣道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下稱計劃)即將於今年6月底結束,從兩年多的營運經驗中,除了能夠為福利協會未來於過渡性社會房屋服務發展帶來新的洞見,團隊更樂見基層家庭在社區參與中的充權。

 

共管、共患難中凝聚彼此

負責推行計劃的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督導主任周子晴表示在「好鄰舍」的「共管」實踐下,不但擔任義務樓長得到充權的機會,每位住戶其實都能夠在參與大廈管理中建立能力。他強調計劃希望「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舉辦居民會議、配對「秘密天使」互相自發支援等,正正是希望街坊重拾主導的話語權。「簡單如處理樓梯間垃圾的方式,本可由我們一錘定音、再張貼告示解決,但我們認為居民討論更能提升他們參與社區的能力與主動性。」

 

街坊在生活中的共同參與就像播種,慢慢結出不分你我、互相照應的果子,而果子在經歷颱風和疫情等難關之時尤其豐碩。周子晴形容「苦難」來臨反而更凝聚了彼此,他憶述:「疫情期間,有街坊從內地回港後需要居家隔離,其他街坊特別替他們買餸,掛在隔離戶的門口,好讓他們不用張羅膳食。」

 

共生、共享中發揮潛能

提到社工在計劃中擔當的角色,周子晴認為是與街坊同行的「Facilitator」(協調者)。團隊兩位社工—劉泳嵐和謝文輝十分清楚街坊的興趣和技能,是街坊在樓長、派飯盒、麵包義工等不同崗位貢獻所長的「推手」,其中60歲的阿芳(化名)讓他們印象特別深刻。

 

阿芳與孫女由臨時性天棚屋遷入「好鄰舍」,起初解難能力較低,劉泳嵐和謝文輝觀察到她熱心助人、不計較,在街坊聚會中不時分享拿手小菜,於是在疫情期間邀請她拍攝保健湯水短片,結果大受街坊歡迎;在駐樓辦公室擔任常務員的阿芳,在疫情下更自發加班清潔,好讓同工安心工作。謝文輝為阿芳由入伙時因打不開門鎖而手忙腳亂、轉化成有信心展現自己而感動:「她現在常於街坊聚會、嘉賓探訪中分享生活經歷,更經常是『氣氛搞手』呢!」

 

去年同工討論「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的提名人選時,都不約而同想起阿芳。阿芳最後順利入選獲頒獎狀,她卻謙稱自己付出微小,反而是「好鄰舍」讓她重塑對鄰里的想像:「這裡就像一個大家庭,彼此守望相助,在以往的居住環境中都未曾感受過。」

 

共分擔中探索未來生活

來到計劃尾聲,團隊正忙於支援街坊搬遷的需要,劉泳嵐和謝文輝走遍區內10多間地產舖,了解哪一間較可信、易商量;又舉辦工作坊,教授街坊運用樓盤網、了解租約、驗樓要注意的地方。

 

除了實務知識,計劃亦安排「一家一社工」協助街坊—即每一戶家庭均由一位社工跟進。周子晴謂:「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的兒童家庭部、家庭支援網絡服務隊、青年部、駐校社工等同工均參與其中,與街坊一同規劃全面、可行的遷出方案和生活計劃,因應需要提供心理輔導、轉介社區資源、協助轉介個案至房署以及其他過渡性房屋等支援。」

 

由街坊入住至遷出,計劃團隊提供的都不只是居住環境上的硬件配套,而是以人為本、提升街坊能力的社會服務。周子晴認為過渡性社會房屋只是改善基層家庭生活質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平台和經驗,讓他們日後有足夠的能力加強自己的鄰里網絡、尋找合適的社會資源,適應、融入並連結新的社區。

 

福利協會從「好鄰舍」的營運中得到豐富經驗與啟發,現正於另一過渡性房屋項目—「同心村」再次出發,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前期工作,於2022年落成後,將提供約1,800個單位,惠及3,800多名基層市民,並將以更多元的設施配套及社會服務,帶動入住居民於小社區內參與、互相連結。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Contact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