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初心,不只為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帶來快樂,還有意想不到的改變。
最緊要快樂
於2017年,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 — 賽馬會青年幹線單位主任(下稱「單位」)鄧如輝策劃了一個名為「舞動寶寶計劃」的舞蹈小組,目的是希望為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提供一個娛樂活動,讓他們得到一點喘息的機會:「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經常要接受大大小小的訓練,生活頗為枯燥,沒有太多玩樂時間,也令親子之間的關係繃緊起來,所以我們希望製造機會讓他們輕鬆一下。」為何會以舞蹈作為服務介入手法 ?鄧如輝解釋全因舞蹈有抒發情緒的作用:「身體做出的動作,其實會影響其心情,舉例說你經常做出笑這個表情,心境不知不覺間也會開懷起來。」
一個小小的10人舞蹈小組,由專業導師帶領,關顧到學童的特質,舞蹈會以日常生活為主題,例如:刷牙、追巴士等,令學童容易掌握。課堂不追求技巧,更不講求動作漂亮與否,學童隨著音樂,擺動身體,做出生動又有趣的舞步,令他們每堂也感到開心盡興。
意外的發現
在活動舉行期間,鄧如輝發現舞蹈小組在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身上發揮了神奇功效。「在很多人眼中,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恍如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孩子,他們不擅長以語言表達情緒、不擅長跟從指令、與外界關係疏離……舞蹈教育(Dance Education)讓兒童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啟發多元智慧,從而改善他們的問題。」鄧如輝笑著說。
首先,她發現學童學習舞蹈後,在自我控制和協調能力方面都有所提升,好像有一位學童經常在課堂上失控地尖叫;在學習舞蹈後,他尖叫的情況有所改善,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言行。「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身體的協調力十分弱,舞蹈小組包含肌肉控制訓練,如倒立、彈跳、伸展等,改善了他們腦部和身體的協調能力。」她解釋。
鄧如輝也發現舞蹈可以提升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的能力感及自信。「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的身體部分肌肉發展較遲緩,所以不夠強壯。我們事前也沒想到,但在課堂中發現這一點反過來變成他們的優勢,柔軟的筋骨助他們輕而易舉做出某些芭蕾舞動作,例如將腳踝放到頭頂,這有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覺得自己不是每一點也比人弱。」
此外,透過舞蹈,舞蹈組的學童跟從指令的能力也提升不少。「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合作』、『空間』,單單透過言語,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比較難以掌握。但在班上重覆練習舞步的走位、與其他兒童配合動作時,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會不知不覺掌握這些概念,之後家長下達與這些概念有關的指令時,他們會較容易跟從。」
「媽媽…」
鄧如輝回想起有一個故事令她十分感動。有一個舞蹈組的學童媽媽有一天向她道謝,表示她打從兒子懂得說話之後,一直很少聽到兒子叫「媽媽」,因為兒子在日常生活都不受控,亦不會聽她的指令,兩人關係感覺陌生。但兒子參加舞蹈組後,多方面情況都有改善,大家多了溝通,對兒子叫「媽媽」的聲音再也不陌生。
由於舞蹈堂取得多項成果,所以單位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將活動擴展成「賽馬會『星動歷情』計劃」。計劃為期兩年,由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期間分兩個階段開展,將有系統地訓練小一至小四的學童的自我覺察、社交、與環境連繫等能力。參與計劃的小學共有8間,同時,單位成立了兩隊社區隊伍,供學校以外的學童參加。除了原有的服務外,新計劃將加強家長情緒支援及教育、家長減壓工作坊等其他方面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