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Back

【專題】和平之子:述說生命好故事 2023年關懷主日

Others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5月5日宣布,結束新冠疫情公共衞生緊急狀態,世界各地陸續復常,香港也不例外,但這個「常」是否就等於三年前疫情前的處境?因社交距離造成的孤獨感,因失去及惶恐造成的精神缺損,再加上移民潮帶來的分離,相信過去幾年很多人都聽聞過,甚至有切身的經歷。所謂的疫後復常,對很多人來說,不止未能重回以往,更帶有悲傷感。 


教會的關懷工作是要做和平之子:在憎恨之處播下愛,在傷痕之處播下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今年關懷主日以「和平之子:述說生命好故事」為主題,透過以下的文章,分享教會社服機構連結牧區及學校所做的關懷工作,為服務受眾帶來生命轉化的好故事,讓香港重拾活力和盼望。

無兒無女 缺乏支援

走進遍地車房的土瓜灣十三街,抬頭唐樓窗外平民百姓的衣物飄揚,六十年樓齡的唐樓群,因沒有升降機、維修少,租金相對廉宜,住了不少劏房戶,張婆婆就是其中一位。62歲的張婆婆是一位典型為口奔馳的長者,身高五呎,只有75磅的她,比一般高小學生還要瘦弱,卻因為過度操勞令她脊椎彎曲,看起來像八十多歲的模樣。她為了儲多點錢以備不時之需,白天當清潔工,晚上四出收紙皮,生活上「慳得就慳」,導致營養不良及長期腰痛。膝下無兒的張婆婆本與丈夫相依為命,惟丈夫2019年離世,令她大受打擊,人生變得灰暗無光。 
 

  
 聖安德烈堂教牧同工黃靜儀初接觸張婆婆時合照

 

社服教堂 同心攜手

就在張婆婆孤立無援之際,她得到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護慰天使」服務協助處理丈夫的後事,並被轉介到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的「隱蔽長者服務」。負責社工除了為張婆婆提供個案輔導外,更聯繫聖安德烈堂教友,定期探訪及電話慰問張婆婆,讓婆婆感受到社區的關懷及支持。 
 

聖安德烈堂教牧同工(安老事工) 黃靜儀憶述最初接觸張婆婆的情況:「2019年開始認識和探訪張婆婆,她比較沉默寡言,亦因為鄉音很重,我們只能猜她說的話!經過多次探訪,我們知道婆婆面對經濟和健康問題。作為義工可以為她做的不多,唯有用誠意去關懷、鼓勵她,為她禱告。」黃女士娓娓道來張婆婆的轉變:「經過四年的時間,我們不但建立了一份友誼,更認識了她的妹妹。她變得積極、願意和我們分享,還接受邀請參加教會的長者小組,認識信仰。現在的她變得輕鬆,面上總是帶着喜樂。感謝主給我們機會去接觸張婆婆,縱然有溝通困難,但無阻我們建立友誼,在信仰道路上,與她一同前行,她的轉變實在令我們感動和鼓舞。」

 

關懷弱小 彰顯主愛 

聖安德烈堂弟兄姊妹對張婆婆關懷備至,令中心社工們也為之感動。過去四年,他們每看到婆婆的需要,都會主動與中心社工商討解決方法。記得最初接觸婆婆時,知道婆婆因擔心提早辭職而失去長期服務金,罔顧自己的健康,勉強繼續工作,教友建議資助婆婆生活費,讓婆婆可以提早退休,不過婆婆希望自力更生,婉拒教友的好意。由於張婆婆太瘦弱,教友擔心她的健康,所以每次探訪都會帶備一個磅幫張婆婆磅重,又會購買營養奶、湯包給她,為婆婆講解營養和健康知識,努力改善婆婆的健康。「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教友的真誠及關懷,令婆婆開始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及作出改變,慢慢與教友建立感情及信任,也最終願意辭去清潔工作及暫停收紙皮,讓自己可以休養生息。現在她長胖了,漸漸回復精神,更願意到聖安德烈堂參加聚會,加入聖公會大家庭。

 

  
 張婆婆逢主日均會參加聖安德烈堂的崇拜及聚會

 

透過教堂與社服的合作,張婆婆得到了社區的關懷及照顧,重新與人連結,令生命得到轉化,變得豐盛。香港老年人口不斷增加,根據統計處的資料,2022年香港長者的人口比例已超過總人口的兩成,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預計2037年更會超過三成,因此讓社區長者,尤其獨老及雙老的長者可以居家安老,得到社區關愛及支援,除了靠正規服務,還需堂、校、社服彼此協力,同心締造一個愛與關懷的社會,彰顯主愛。歡迎教堂或弟兄姊妹與福利協會屬下13個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聯絡,一同服侍社區長者。  
 

「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章16節)

 

生命有其時(香港聖公會小學輔導服務處)

相聚有時

疫情持續三年,我和媽媽只可以跟爸爸視像通話。望穿秋水,我們終於獲批單程證來港團聚。不過香港居住的環境很狹窄,我跟媽媽要睡在下格床,爸爸睡在地上,平日我要坐在床邊做功課,很不方便。媽媽說爸爸做搬運,賺錢很辛苦,我們只能負擔劏房的租金。
 

感恩有時

來港半年,學校社工王姑娘和班主任張老師常常跟我聊天,更帶我返教會。每天放學後我會到教會做功課,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幹事蓮姨姨會細心給我講解,媽媽說天使在人間,我們要感恩。在大家的幫助下,我適應得很好,更考獲四年級全級第十名。回家後我急不及待告訴爸媽,可是媽媽卻突然倒地,要送往醫院治理。原來媽媽患了癌症,身體很瘦弱,爸爸買了些營養品給她,爸爸說如沒有教會的幫助,我們根本無能力負擔這些補健品。 
 

哀慟有時

臨近歲晚,媽媽獲批出院度歲,怎料她的病情突然惡化,爸爸急忙帶我到醫院,我跟媽媽說了聲再見,她跟我報以微笑便閉上眼睛。從此,我不能再跟媽媽擁抱,我和爸爸都很傷心。
 

王姑娘近日常常到訪我家,跟我和爸爸談天,又送我日記簿,鼓勵我寫下感受。有時,爸爸忙着媽媽的事,張老師及蓮姨姨就帶我上主日學,我學會了禱告向天父訴說心事。王姑娘更告訴我她的小秘密,原來她小時候也曾為飼養的小貓離世而傷心,常常哭泣。我覺得王姑娘很明白我,我不用再躲在被窩悄悄哭泣了。

 

栽種有時 

「王姑娘,我讀完了,我會好好生活的,多謝你。」小思和爸爸終於獲派公屋,可是新居距離學校太遠,小思在下學年開始便要轉讀另一所學校。小思說在轉校前,想給我讀出日記,那段記錄了媽媽離世的日記。

 

我耐心聽着,回想那段陪伴小思的日子,感恩主讓我、學校及教會能夠播下盼望的種子,願上帝的愛能夠栽種於小思心中,茁壯成長。雖然我不能測透上帝的作為,但我深信上帝創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平安放在世人心裏,成為世人的祝福。
 
師友精神 — 基層兒童及青少年(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 
 

在香港這個發達社會,很難想像每四名18歲以下的兒童,便有一位生活在貧窮中。扶貧不只是處理溫飽,更要解決跨代貧窮的問題,為弱勢的一群給予創造財富及工作的能力,讓他們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在更公平及良好的起跑線,邁向燦爛未來。

 

福利協會致力精準扶貧的工作,重視以生命影響生命,為基層兒童及青少年配對滿懷愛心的師友,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擴闊眼界。凱浪與當年唸高中的幸豪,就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典型勵志故事。凱浪是幸豪的友師,三年來透過活動及會面,陪伴和鼓勵幸豪勇敢追夢:「你的未來不是由你的家庭背景決定的,而是由你的努力和決心來決定。」除了鼓勵,凱浪更會耐心聆聽幸豪的想法和煩惱,並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在凱浪的引導下,幸豪重新思考自己的夢想和方向,他發現自己對剛就讀的酒店管理興趣不大,反而更喜歡社會服務,於是他積極爭取相關的實習機會,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工。凱浪讓幸豪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最後毅然報讀社工課程,成功投身這個專業。 
 

師友同行讓青少年人有深刻的成長,「屈服於困難是很易理解的,但是要學會從挫折中成長和學習才珍貴。」這是凱浪和幸豪的座右銘。福利協會多年來透過「兒童發展基金」、「全心傳家─家庭發展計劃」,以及去年的「共創明Teen計劃」,配對熱心的友師及提供現金支援,以生命影響生命,讓基層青少年擺脫家庭背景的桎梏,撰寫自己生命的好故事。這些友師有不少是教會的弟兄姊妹,他們的無私付出令人動容。

 

福利協會誠意邀請大家加入師友計劃的行列,讓更多人活出豐盛人生。

    
 幸豪(左)和凱浪(右)於兒童發展基金結業禮進行師友分享

 

  
 兩人協助中心製作典禮道具

 

服侍生活窘迫的基層家庭
體現堂校社服三頭馬車並肩同行(同心村) 

由福利協會營運的「同心村」元朗東頭過渡性房屋項目自2022年5月全面落成及啓用以來,一直有賴聖公會的堂、校、社服三頭馬車彼此並肩協作,不但為生活窘迫的基層人士提供安穩居所,並透過社工的介入、學校的參與、教會事工牧養關顧,讓居民的生命得以轉化。

 

疫情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芳芳和珍珍是2022年5月第一批入住「同心村」的居民,兩人在入住「同心村」前分別暫住兒子的家及由豬欄改建的寮屋。芳芳指之前疫情持續,家人長時間共處一室,她與兒子和媳婦因不同生活習慣而發生衝突;而與長期病患丈夫同住的珍珍則說,豬欄不但沒有簷蓬,亦無私人洗手間,更因家門對正公用廁所,經常傳來噁心氣味,衛生環境惡劣。

 

除此之外,兩人特別提及疫情使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疏離,因為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大減,導致碰面時更易產生誤會和衝突。持續的疫情令芳芳和珍珍與同住家人及鄰舍的關係愈見緊張,加上惡劣的居住環境令他們更感擔憂,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甚至對生命感到絕望。 
 

  
 珍珍(左)和芳芳(中)祝願同心村及聖馬提亞堂的同工平安喜樂,居民生活輕鬆、心情愉悅

 

遷入「同心村」得到身心靈慰藉

幸得社工轉介,芳芳和珍珍先後入住「同心村」,新的環境令她們的身心靈都得到重建,「感恩在入住初期得到聖公會各職員及教會義工的積極協助,不但提供二手電器,更有社區導賞、協助搬遷等,我們很快適應新社區,及後透過中心及教會活動重拾對生命的盼望。」 
 

她們都非常感恩有聖馬提亞堂的多元事工,包括牧者及關懷幹事分享福音信息、美藝活動和團契等,持續關顧她們心靈需要,使她們可以調整及重塑日常生活。芳芳更指恆常的讚美操有助她重啟心靈大門,認識到更多同路人,互相扶持鼓勵;而珍珍亦非常積極參與茶聚、椅子舞等活動,擴闊社交網絡,她非常欣喜聖公會對不同階層和宗教背景人士的接納和包容。

 

「同心村」正正實踐耶穌在馬太福音11章28節「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的應許,對有住屋需要及居於不適切住房的基層人士給予盼望及安慰,我們會繼續透過聖公會三頭馬車各肢體的彼此協作,實踐「同心村」的使命,讓居民能「愉快過渡,成就未來」。
 

   
 聖馬提亞堂的多元化活動為不同年紀和背景的居民提供身心靈慰藉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