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6_1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Back

助少數族裔婦女融入社會 參與市集初嘗創業滋味(Chinese only)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在熙來攘往的市集中,有一檔手工藝品攤位特別顯眼。這檔售賣的產品與其他稍有不同,桌上放滿了手工縫製的手帕、床單、民族服飾,以及畫上Henna彩繪的蠟燭及手機殼等,吸引不少人駐足挑選心頭好。抬頭望去,店主原來是一班少數族裔婦女。

 

盼讓婦女「做自己」

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一直有向少數族裔提供就業輔導,他們留意到在南亞裔人士的文化中,婦女一般以家庭為重,生活只圍繞著照顧子女及丈夫,彷彿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為幫助她們活出自我,中心決定開設新項目,教授少數族裔婦女中英語及製作手工產品,期望幫助她們創業,及融入本地社會。

 

來自巴基斯坦的婦女Gulnaz及Bibi Shakeela,一直以來只是在家中照顧子女及打理家務。她們說,以往在子女上學後,她們便留在家中無事可做,漫無目的地思考,甚至覺得自己可能至死仍留在家中(feels like life end at home),找不到生活的意義。Gulnaz表示,因為太苦悶,所以便來到中心上課,最初學習語言班及烘焙班,其後再參與手作課程;她形容上課後,自信心增加,「終於有一些事是為自己而做。」更可向子女展示,自己並非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

 

努力獲家人認同

丈夫們偶爾會幫忙在市集上擺賣她們製作的產品,但其實二人最初參與計劃時,並未得到丈夫的支持,「他們坦言不明白學習手作有什麼用處,認為我們應該要回去照顧家人。」直至她們將材料帶回家中製作、看到成品,再看到妻子成功售出作品,丈夫才發現妻子真的學有所成,從此改變想法,不但允許妻子參與活動,甚至願意協助擺攤,令Gulnaz及Bibi Shakeela非常感動。

 

語言是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區的其中一個障礙。Shakeela指,最初因為語言不通,令她們與鄰居的關係疏離,但在中心參加了語言學習班後,令她終於能夠與鄰居以廣東話簡單溝通,「現在與人對話更有自信,終於覺得自己有認識到新朋友,可以享受外出的時光。」

 

中心註冊社工陳俊偉(Ammo)表示,項目是希望透過提供一個平台及地方,讓她們展示自己的手作,令他人了解她們的能力,增加婦女與非南亞裔人士有互相溝通及交流的機會,讓本地人有機會了解少數族裔文化,亦讓婦女們了解到自己的價值,「記得出席市集時,婦女們的作品備受讚許,這對她們來說很重要,因為婦女只有很少機會能夠展示能力,但這計劃為她們提供了機遇去發光發亮。」

 

多元社會 種族共融

同處於一個社會中,儘管文化各有不同,但我們都有著同一份精神。Ammo指出,項目的目標不在於商業地計算賣出多少件產品,而是過程中讓少數族裔婦女與本地人能夠互相接觸,理解對方,「我們希望做到大眾不再區分巴基斯坦裔香港人,還是香港本地人,我們的身份都是『香港居民』。」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Contact Us
Back to Top